司馬懿率隊北行,面無半分表情,心中卻感慨萬千。
他起初征南之意,乃是趁關羽建業水戰致兩敗俱傷時,率軍參戰,相助東吳擊潰關羽。
若至那時,江東各大家族必生絕望渙散之心。
或因他的參戰,擊潰了關羽,保下建業無失。
保住了建業無失,才保住了江東各大士族的切身利益。
善待士族,安撫百姓,這是必要操作。
然后,再請曹丕下令,派宗室大將統領江東,他好回到許都,老老實實的繼續待在魏王帳下,做他的良朋益友。
這是司馬懿的想法?
不,這是曹丕最想要的態度。
所以司馬懿也愿意給予他這樣的態度。
因為只要司馬懿拿出這個態度,曹丕必不會允他歸北。
反而會扣留孫權,給他極大的權力,讓他繼續統領江東。
馬上,劉備大軍旦夕之間便要揮師東進、兵伐江東。
他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再度懇請曹魏調遣兵馬馳援,屆時與江東本土善戰的將領及精銳軍隊互為犄角,務必將劉備的勢力徹底擊潰在這片土地上!
到時,他便可功蓋寰宇,實領江東。
當然,他的家小還在許都,親族還在曹丕的掌控之下。
這很重要。
但不用理會。
不是說司馬懿不在乎自己的家眷。
而是,家眷俱在許都,反而可以讓他放開手腳治理江東,而不受魏王半點猜忌。
他了解曹丕。
知道如何做能取得他的信任。
他會故意做些錯事,然后再次請求宗室大將統領江東。
但曹丕忌憚功高之臣。
難道就不會忌憚宗室大將?
權衡之下,曹丕又會選擇誰?
或許到了那時,他就可以在享受極大自主權的情況下,悄無聲息的在江東為自己留下一條后路。
當然,這條路,他或許永遠都不會走。
不走最好。
到死,他都可以是大魏的忠臣良將,死后會配享魏王廟堂。
待曹魏統一于天下,子孫恩澤百代。
未嘗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但若到緊要之時,這卻是他的底牌和生路。
曹丕若敢害他家眷?
他亦可反手攻入許都,卻又能如何?
只要南漢尚存,這種平衡下,他和曹丕就會是永遠不變的死黨盟友。
然而現在……
所有的計劃,都付之東流。
與張飛大軍的驀然遭遇,拖延了他加入建業之戰的時間。
他現在能做的,只是盡可能集合兵力,帶著陸遜拉攏的江東士族,復歸北方,尋求魏王的庇護。
當然,于他司馬懿而言。
這并沒不算損失慘重,他反而獲得了不少江東士族的支持和好感。
他也不是沒有想過,去合淝戰場攪一番渾水,混一番軍功,或許還能救下夏侯惇。
但他心里十分清楚,過度的貪婪,只會適得其反,反噬自身。
能不能勝暫且另說,遭不遭猜忌也亦當別論。
他于江東士族的所謂支持和好感,對比劉備舉兵去救周瑜的恩情,又會讓那些跟他一并歸北的江東士族作何感想?
還是穩妥一點,回到許都吧,繼續做魏王的幕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