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河西四郡。
諸葛亮自從領治涼州,河西舊貌換新。
湟水“諸葛渠”通流,渭水“區田法”廣行,隴右之地麥粟豐登、桑蠶興旺,農桑之盛逾往昔三成。
西市復為絲路要沖,胡商歸聚,糧價回落,“互市驛”平抑商市,市井喧闐;
循吏至鄉,頒耕牛、設義塾以惠民生。
流民皆得授田,筑室而居,不復顛沛;
又辨羌胡部族,善者導之漢化,使習農桑禮俗,謹遵漢禮。
惡者嚴誅以防亂,以強軍威壓,毫不留情,終致族群相安,無復往日紛爭。
百姓皆嘆董卓亂后,涼州終得太平生機,諸葛尚書令籌水利、謀長遠,欲固西陲糧倉屏障,為萬民造福。
至于進攻長安,還復舊都。
諸葛亮倒是沒那么著急了。
守著涼州這塊寶地,控數郡商路,攢隴右糧草,再不怕與曹魏持久之戰。
就好比下棋。
你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無毫厘疏漏。
對為棋勢所迫,必出險招,而自亂陣腳。
至彼時,方為揮師進攻之最佳時機。
觀今日曹魏之勢,顯然距此日已不遠矣。
陛下今生順風順水,大勝無計,無新愁憂慮,定能長壽而看到那一天。
卻不知……
今吳地戰況如何?
萬不可使關張有一人之失啊!
但諸葛亮擔憂歸擔憂,又想到龐統、法正、徐庶、蒯越等俱在江東。
心中大安。
卻不知周瑜、魯肅是否能如我所料,得歸于陛下。
若得如此,重興漢室,還復舊都,就真的不是一句空談。
正此時,周不疑持信得入堂中:“先生,陛下信至!”
“哦?”
尋常之事,自有周不疑來念。
諸葛亮聞陛下來信,眼中精芒一閃,忙伸出手,迫不及待道:“快,快與我看來。”
周不疑卻略一收手,抿嘴一笑:“先生智絕天下,難道不猜猜陛下所言何事?”
“哎呀,我哪猜得到?!”
看諸葛亮無比著急的樣子,周不疑遂雙手遞過。
諸葛亮展卷而觀。
“孔明先生:
本欲與先生于祁山堡一敘,與卿面議北伐之策。
然聞二弟云長困于江東,心急如焚,遂貿然提兵東進,未及與先生細商,至今思之,仍有憾焉。
幸天佑我漢!朕率軍行至半途,竟聞云長已力克建業,蕩平東吳中樞,心下稍安。
后又聞三弟翼德困守合淝,情勢危急,正欲星夜馳援,恰遇先生所遣子龍引軍來會。
子龍驍勇,與朕和云長合兵一處,大破魏軍,翼德終得脫險。
今云長、翼德俱安,魯子敬,周公瑾亦于先生所料,先后歸順于朕。
朕今無后顧之憂,遂決意乘勝南下,盡取江東之地,為日后北伐除東南之患。
此等順遂,皆賴先生調度有方:遣子龍馳援合淝,解朕燃眉之急;
治涼州成效卓著,固我西陲根基。
前路雖有戰機,亦多變數,先生智計無雙,若有興兵、籌糧、安撫之策,盡可具書來告,朕必一一聽任,無有不從。
至于涼州諸事,朕已決意全權托付先生。
凡吏治、農桑、軍備,乃至殺伐決斷,皆由先生自主裁決,無需奏請。
先生素有經天緯地之才,必能使涼州愈發穩固,為朕之后方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