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侯淵傾力籌謀離間計時,曹魏其余諸路亦各有部署,未有清閑。
曹真與夏侯楙親率部眾,將數萬斛糧草押運至陳倉并妥善安置,此城糧草足以支撐守城大軍兩年之用。
后曹真派夏侯楙去駐大散關,以做屯戍之備。
他們的意圖直白而堅定,便是以陳倉為壁壘,行嚴防死守之策。
即便后續糧道被斷,守軍亦能憑險據守,確保城池萬無一失,而絕不落入敵手。
而此時,趙云亦率大軍擬往陳倉而去。
然行至半路,卻見諸葛亮派馬鐵送來密信。
信中道:“陳倉險固,攻堅不易。子龍當舍攻城之策,改圖先取秦蜀咽喉之大散關。既得此關,即駐軍以守;若下大散關,子龍當獲殊功。至寅末卯初,江霧必如期覆關,濃淡間視物不及丈,此天助之機,可借之攻城。
城下之后,不可妄攻,當駐守待命!”
陳倉與大散關,皆為關中咽喉之地。
然作用又有不同。
陳倉之于長安,猶巨盾在列,一旦破之,長安便失最要屏障。
而大散關之于南漢,更似可恃之隘、可退之路。
無此關,仍可自漢中他路長驅伐魏,只是路途長遠,補給不便;
然有此關,則能以之為駐屯之地,持續向魏施壓。
就算北伐失敗,亦可從容退往此關,而不至大敗。
趙云疑惑,緣何中途改令?
要知道,若從漢中攻大散關,完全可以抄近道。
比如走“褒斜道”南段捷徑,越箭括嶺,可直接插至大散關后方。
何必先走陳倉道西段“故道”,而后繞路相攻?
好在有軍師蒯越在側,思明孔明之意。
“今曹魏以陳倉為重、大散關為輕,故重兵守陳倉、名將鎮之,散關僅需偏將屯戍。然此關于我軍至要,令公欲奪之以久壓曹魏。
若直取散關,必招曹魏警覺,彼知我抄后便易,必增兵防御。
故令公令我等聲東擊西:佯攻陳倉,實反攻散關正面。曹魏必不意此處,我軍方可破之。”
趙云遂明白:“我怎未曾想到?”
蒯越呵呵一笑:“將軍未能想到,敵軍必亦難想到也!”
于是,調轉馬頭,大軍直往大散關而去。
大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是關中四關之一。
其關依山傍水,地勢極為險峻。北依秦嶺主峰,峰巒疊嶂如天然屏障;
南鄰嘉陵江支流,江水湍急可阻敵突襲,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然而,此關雖險,卻存一處弱點:
那便是諸葛亮提供的信息:
大散關地處秦嶺山谷間,每日寅末卯初之際,江霧會沿嘉陵江支流逆流而上,漫過關城內外,形成丈余濃淡,霧氣可持續近一個時辰,此間隙可視度極低,恰可借著霧氣悄悄接近,避開城頭巡哨視線。
蒯越見此情形,當即定下破關之策:
先遣文聘、姜敘率三百死士,身披草葉泥土偽裝,趁辰時換防、霧氣未散之際,靠近關城西側柵欄,待守軍查驗時突然發難,迅速拆毀柵欄、搶占缺口;
趙云親率主力,暗藏于林夜間,西側缺口打開后,立刻分兵從缺口突入,內外夾擊;
另派霍峻、楊阜二百連弩手,繞至關后嘉陵江對岸,待關內混戰起時,以箭矢射向關城中援守之軍,制造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