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他真要自立,朕亦未嘗不可解甲歸權,退居藩屬,以助他安定天下,成就大業。
就憑他前世為我基業所謂,這份情誼值得如此相報。
然而,轉念又思。
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代忠良,滿門忠烈。
剛才那般想法,看似信重無比,實則乃是侮辱了諸葛亮。
劉備越想越覺愧疚,慎思此節之重,當謹慎應對,稍有不慎,便會將孔明置于進退兩難之境地。
劉備苦思辟謠之法,而后召集群臣入帳,面色沉肅地將北方謠言公之于眾。
“今北方有流言至,妄稱諸葛令公踞涼州欲圖自立,窺伺神器,諸公如何看?”
帳下諸臣議論紛紛。
信以為真、面露憂色者有之,半信半疑、竊竊私語者有之,洞悉虛妄、怒而斥之者亦有之。
大家都在籌措著語言,待一會陛下問起,直言己意以陳己意。
這時,一臣拱手而出。
此非旁人,正是被諸葛亮評價為“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的廖立。
“陛下,臣有一言,敢為陛下陳之。諸葛令公自隨陛下以來,雖多有勛勞,然其久鎮涼州,手握重兵,又廣納賢才、培植心腹,如今涼州軍政皆出其門,已然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今北方流言雖未必全實,卻也非空穴來風。
諸葛令公雄踞西北,覬覦長安,若說全無自立之心,臣實難信之。
為陛下計,為我漢計,當速召丞相家眷入成都居住,名為優待,實則以為牽制,如此方能防患于未然,免生他日之禍啊!”
劉備聞其說完,拍案而起,嚇得廖立一個激靈。
他聲音鏗鏘道:“孔明先生自隨朕以來,鞠躬盡瘁,肝腦涂地。
昔日出隆中定三分,今鎮涼州撫邊民,無一不是為興復漢室。
此等造謠之人,要么是曹魏細作,妄圖離間我君臣;要么是無知之輩,妄議國之柱石!
朕原以為,朕帳下之臣,皆與朕并聯同心。
能感孔明先生一片赤誠、輔漢之忠,未曾想,朕之帳下亦有此等疑賢妒能、搖唇鼓舌之人!”
廖立的那點小心思,劉備是徹底看出來了。
他雖有才華,但亦確實有嫉賢妒能之心。
正想借此機會,想削弱諸葛亮的于劉備心中的影響力。
殊不知,此正中劉備逆鱗。
廖立被劉備的震怒嚇得雙腿發軟,忙跪地叩首:“陛下恕罪!臣……臣只是擔憂陛下安危,絕非有意構陷令公啊!”
“擔憂?”
劉備冷然相望:“你若真為大漢著想,便該審慎此謠,而非借此妄言!今日若不斬你,何以儆效尤?何以安孔明之心?何以堵天下悠悠之口!”
言罷,劉備抬手下令:“來人!將廖立推出去,斬于帳前!”
見劉備欲斬廖立,帳中文武皆下跪求情。
他們非是認同廖立的看法,而是覺得陛下此舉多少有些草率。
更何況,大戰在即,就先斬臣屬,實非明智之舉。
大家都不想讓劉備在這件事上犯糊涂。
他們卻不知,劉備乃故意如此所為。
他就是要借此讓眾人明白,他信任諸葛亮的決心。
面對眾文武求情,劉備終是慨然一嘆:“今既多人為汝叩請,朕便暫留汝命,發往涼州,聽憑諸葛令公裁處。傳朕旨意:此后再有妄議諸葛孔明者,無論官爵高低,立斬無赦!”
廖立被帶下了。
帳中群臣見劉備竟如此維護諸葛亮,皆知其對諸葛亮的信任已無可撼動。
劉備取下雙股佩劍。
將其中一柄遞與鄧方。
“你替朕轉告孔明。”
劉備鄭重囑托:“涼州軍政諸事,凡他決斷,無需奏請,如朕親臨。有疑令公者,以此劍斬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