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艘船的核心部件由木質龍骨支撐,三十六對船肋構建起了28米長的船身,不到6米寬的甲板下,數以千計的角鐵加固著力點,結構處亦不乏鉚釘。
從船舷到船底,外部船身均由柏油及瀝青黏合,木板與船艙的夾襯中填充著大麻纖維和涂抹柏油的帆布。
吃水線以下的外殼表面還覆蓋著一層薄鉛板,用以抵御熱帶海洋危害船體的蛀船蟲和海上食木生物。
原始且落后的防水手段將帆船底艙變成了潮濕、悶熱不透氣的大蒸籠。
貨艙以及維持船體平衡的壓艙物占據了船體的大部分空間,普通船員們只能擠在船頭甲板下的大通鋪中,住著逼仄的用木板或布簾隔開的房間。
船上沒有室內廁所,有人在船首排泄,有人在船尾排泄,還有人用木桶或者直接在艙底解決,加上從甲板緩慢滲入艙底的污水,醞釀了一鍋彌漫著糞便味道的“盛宴”。
惡劣潮濕的環境同時造就了病菌繁殖的溫床。
熱病、痢疾、頭痛、皮膚腫塊、壞血病、口腔潰瘍乃至癌癥,這些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時常光顧水手。
數以千計的老鼠,以及數量更多的蟑螂、蜈蚣、虱子和跳蚤,甚至是霉菌、蘑菇,肆意在這艘免費的航班上蔓延,漂洋過海抵達新大陸。
黑暗的底艙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庇護所,哪怕船員會在靠港休整時對下層甲板進行熏煙殺蟲也無濟于事。
只要環境不變,它們是無法被徹底消滅的。
在販奴時代初期,死神的陰影時刻籠罩在水手頭頂。
置身于一望無際的汪洋中,衛生條件差,醫療手段更是簡陋到令人膽寒,他們的死亡率并不比那些“黝黑的貨物”低。
但為了發大財的夢想,為了那個遍地是黃金,流淌著牛奶與蜂蜜、充滿機遇的新大陸,鋌而走險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水手們早已被迫接受了惡劣的環境,并將底艙的惡臭戲稱為“地獄的氣息”亦或“惡魔的味道”。
與之相比,陳舟或許應該感到幸運。
畢竟他只是粗淺地領略了一下船只外圍的“韻味”,還不至于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艘船上,承受風浪的洗禮,面對海洋的喜怒無常。
忍耐著刺鼻的氣味,陳舟拍打水面,努力仰著腦袋向上打量,很快便在船頭附近找到了那根垂下的吊貨索套。
索套頂端系在結實的錨鏈上,末端距離水面大約半米左右。
索身由四根麻繩編織,足有小腕粗細,表面黝黑發亮,散發著淡淡的咸腥味。
總算見到這根索套,陳舟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在此之前,他老是擔心挑戰的細節可能會與原著產生偏差。
畢竟這是個真實的世界,難免會有發生意外的概率。
一陣突如其來的狂風,幾只好動的海鳥,年久失修的船身,或是錨鏈斷裂,都能讓這根索套的位置產生變化甚至消失。
這種預期之外的事輕則改變他的計劃,重則要了他的小命,忐忑自然不可避免。
好在意外沒有發生。
陳舟踩著水,努力直起腰,順應身子上浮那股勁兒伸手攥住了索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