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文豪大仲馬的經典《三個火槍手》中,包括主角在內的四位火槍手使用的便是火繩槍。
不過《三個火槍手》的故事背景已經到了17世紀上半葉,那時輕型火繩槍已經完全被淘汰,書中主角達達尼昂所效力的國王衛隊分發的制式裝備是重型火繩槍。
這種槍從槍口到槍托約有一人高,重量從8公斤到11公斤不等,口徑18~22mm,非身強力壯者難以駕馭。
因為過長的槍桿和過重的槍身,重型火繩槍非常不易操作,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它通常要配備一個用來輔助瞄準的支架,將扳機前端卡在“u”形槽中間,分擔槍身重量,從而加快上彈速度,節約體力。
除支架外,一個全副武裝的火繩槍手還要隨身攜帶子彈袋、火藥瓶、引藥壺、火繩、以及用來壓實裝入槍膛鉛彈的通條。
這些必備物品嚴重影響了火繩槍手在近戰中的表現。
除了上戰場外,平時執行護衛治安等工作時他們通常用佩劍多于用槍。
房間內掛著的另一支長槍就是典型的重型火繩槍,它被保養得很好,無論是槍身還是經常使用的火門、火藥池、扳機和用于夾住火繩的蛇形桿都擦拭的非常干凈,足見炮手對它的重視。
把輕型火繩槍掛回墻壁,陳舟端起重型火繩槍的槍托,抵住肩膀,試著扣了扣扳機,檢驗這把槍的狀態。
扳機撬動蛇形桿,阻尼感明顯,既不過于松動也不鈍拙。
很顯然,這是一把可以應用于實戰的槍支,而不是外表光鮮的銀樣镴槍頭。
目光集中在槍口凸起的機械式瞄準具,陳舟假意瞄準,回憶起火繩槍復雜的使用步驟。
讀過的文字和看過的配圖淹沒在記憶深處,翻找出來已經很模糊了。
他依稀記得火繩槍需要從槍口裝填,先把發射藥和鉛彈壓實裝入槍膛,然后再把引藥(用于點燃發射藥的火藥)裝填進火門,最后將槍管末端卡入支架,擺好瞄準姿勢,點燃火繩,瞄準好后扣動扳機。
在扳機內部機括的作用下,夾住燃燒著的火繩前段的蛇形桿向下落去,接觸到火門中的火藥,完成引爆并射擊彈丸。
這一套流程光是聽著都眼花繚亂,實際操作起來受槍身重量的限制更加復雜。
不是陳舟自吹自擂,他認為除了自己,假如真有其他人參與挑戰并拿到了火繩槍,沒有一兩周時間可能都搞不明白這玩意兒到底怎么用。
因為和常見的現代槍械比,火繩槍的反認知處實在太多。
尤其是前膛裝彈,分裝火藥這兩項,不了解火繩槍的人想破腦袋恐怕都想不到。
虧得陳舟上大學時學習動力強,喜歡借閱圖書,記性又不差,才能有發揮這些知識作用的機會。
扛著火繩槍,他在房間內翻找著需要用到的配套裝備。
最先被打開的是牛角形狀的火藥桶。
往桶內看,其中裹著一層防水油紙,里面松散地填充著烏壓壓的火藥,散發出屬于火硝和硫磺的特殊味道。
此時的火繩槍使用的是經典火藥公式“一硫二硝三碳”的產物——黑火藥。
這種歷史悠久的火藥制作簡單,穩定性差,爆燃瞬間溫度可達1000攝氏度以上,破壞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