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法國人的名字陳舟已經記不清了,但他清楚地記得燧發槍天才的創新。
燧發槍顛覆了傳統火繩槍的設計思路,將點火位置從正上方轉移到了偏側面,通過一個夾著燧石的擊錘和傳火孔旁邊的擊砧敲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藥。
這種擊發裝置后來被命名為撞擊式燧發機。
撞擊式燧發機的出現大大地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點火成功率和設計精度,而且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利于大批量生產,很快就成為了歐洲各國軍隊的主流裝備。
隨后那個法國人又研制出了更加可靠且完善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制造了當時全世界性能最好的槍。
直到21世紀,一些復古的槍械愛好者還會舉辦燧發槍射擊比賽,足見這種槍的受歡迎程度。
陳舟很清楚自己不是天才,他做不出偉大的創新,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抄作業還是沒問題的。
大學暑假無聊,他曾因一時興起,為燧發槍還有流行于美國西部時期的左輪手槍做過建模,故而對這兩種槍械的結構了如指掌。
不過那時他從未想過,這些過時的知識竟然會有派上用場的一天。
現在時間充裕,沒有法律限制,陳舟認為他完全可以手搓一個撞擊式燧發機,把重型火繩槍改裝成燧發槍,從而為自己在島上的狩獵提供便利。
而且他還知道一種后世美國槍械師發明的加快裝填法,就是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住彈丸和火藥裝入膛口。
潤滑的油脂減少了摩擦力,加快了裝填速度,并且封閉了槍管,起到了閉氣作用,同時提高了射擊精度和射程。
最重要的是,這種加快裝填法使用門檻低,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術,只要懂得原理一學就會。
假如能成功地將這些“黑科技”運用到重型火繩槍上,彌補它的缺陷,在其22mm的口徑面前,別說野山羊或者食人土著,就算來一頭大象,陳舟也有自信一槍撂倒。
只是眼下不能被美好的未來沖昏了頭腦,必須分清主次,改槍這件事雖然有趣,但相較于整理物資和造船,還得往后推推。
勾勒著自己持槍牽狗縱橫孤島的畫面,陳舟戀戀不舍的將所有火繩槍都放到了一起,又把火藥分開儲存到屋內各個角落,以免連鎖爆炸,統計好數量后,才離開了炮手房間。
走廊大門敞開著,剛關上炮手房門,一陣風襲來,陳舟頓時感覺胯下涼颼颼的。
低頭一看,這才想起,自己本來要去魯濱遜房間穿衣服,卻因為欣賞了一會兒海上風景,把這件事給忘掉了。
于是又回到魯濱遜房間套了條短褲襯衫,摘掉遮擋視線的檐帽,陳舟來到了走廊末端。
整個走廊共有六扇門,除去入口大門外,左右兩側各有兩扇門,房間分別屬于魯濱遜、船醫、木匠和炮手,從外到內,室內空間逐漸變大。
至于最后一扇門,則在走廊盡頭正中,與入口大門遙遙相對。
還未進屋,光是看著這扇大門,陳舟就知道房主的地位必定不低,不是船長就是大副。
因為和其他人簡單的薄木板門相比,這扇門上下沿均有花紋,木質也更為厚重細膩,上漆后呈現一種典雅的深棕色,顯然比高級海員的房門還要提升一個檔次。
推開門,寬闊的半圓形房間映入眼簾,種種極具歐式貴族風格的家具使陳舟眼前一亮。
編織規整的吊床;花色艷麗的地毯;成套的雕花矮柜;鏤空椅背的扶手椅;兩米多長的航海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