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陳舟游泳濕身后再沒穿衣服,褲子也是濕的,倒不在乎來福的舉動,只是摸了摸它的大腦袋,安撫著它的情緒。
“怎么,不會以為我不要你了吧?”
自言自語一般跟來福說著話,陳舟繼續擺弄船槳,試圖搞清楚這玩意兒到底是怎樣讓木筏前后移動的。
海潮緩慢推向島嶼,即使不劃船木筏倒也能抵達島嶼。
但陳舟不想隨便找個地方停船。
他希望木筏能進入巖灘,然后停靠在河道內,那樣就能直接將物資搬進低坡樹林。
林中資源豐富,既有木材也有野獸水果,而且接近水源,是個搭建臨時庇護所的好地方,物資存放在那里,調用起來比較方便。如果把物資卸在沙灘上,免不了二次搬運,要多費一番周折。
嘗試了半天,陳舟終于發現了船槳不好用的關鍵——木筏太大。
留在船上的這兩只船槳只適用于獨木舟、舢板等多人駕駛的小船,需要最少兩個人在船只兩側同時劃動。
而他只有一個人。
木筏寬達兩米,船槳太短,他無法同時劃兩邊。
如果一直保持相同的頻率劃同一邊就會使木筏原地打轉,想同時劃兩邊則需要他頻繁地左右挪動,而且動作幅度還不能太大,腰板也不能伸直,以免影響船體平衡。
重復著這套動作,搞得陳舟比鋸木頭還累。
身體疲憊也就算了,最糟心的是,陳舟感覺如果不是順應水勢,木筏的前進速度可能比烏龜爬快不了多少,在這個過程中,船槳發揮的作用約等于0。
“這樣下去,登島成功倒是板上釘釘的事,可我該怎樣把木筏劃回船邊呢?”
嘆了口氣,感受著身下木筏的晃動,陳舟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名字。
“陳舟”諧音“沉舟”。
對于生活在沿海地區,靠水吃飯的人來說,這個名字絕對稱不上吉利順口。
只因陳舟父母長輩世代居住于內陸,對沉船翻船等詞匯沒什么忌諱,才給他取了這么個名字。
不過這個名字也不是腦子一熱隨便起的,其實源自劉禹錫的一句詩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陳舟的父親希望他能蓬勃進取,作為家庭新的一代超越老一輩人,擺脫這個貧窮普通的家庭環境。
但很顯然,這個期望并沒有奏效。
當然,名字的寓意沒能使陳舟出人頭地,所謂沉船的諧音與詛咒自然也是無稽之談。
只不過在此前的生命歷程中,陳舟確實未想過他竟然會有在海上劃船的一天。
風平浪靜,陳舟像只螃蟹一樣在木筏上左右橫跳,這邊猛劃兩下,那邊猛劃兩下,總算將木筏劃進了巖灘。
潮水漲起后,那些遍布巖灘的巖石全部被淹沒在水下,若是乘坐獨木舟或小船穿梭在其中,船底難免會撞上石頭,進而導致漏水或沉船。
平底的木筏卻沒有這種顧慮,它獨特的船體形狀可以有效減少吃水深度,不用擔心觸礁。
而且在巖灘中前進,陳舟還獲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巖灘水淺且清澈,可以看清巖石頂端,只要用船槳頂住巖石,給一個向后的力,木筏就能向前移動。
這種獨辟蹊徑的劃槳方式與撐篙相似,只需要力氣,沒什么技術含量,很適合陳舟。
借助“撐篙式劃船法”,陳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順利地將木筏停靠在了河道旁。
擔心退潮使木筏擱淺,他特意與河岸拉開了一米多的距離,通過兩塊木板搭成的小橋前往陸地。
來福在海上漂泊許久,幾乎要忘記腳踏實地是什么感覺了,剛才在木筏上的時候它就好奇地東張西望,如果不是怕找不到陳舟,早就一個猛子扎進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