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當天,陳舟去看了地基不下十次,生怕防水設施是豆腐渣工程,第一天就被暴雨攻破。
好在他所擔心的事并沒有發生。
至少在雨季初期,防水設施還是達成了自己的使命,抵御住了雨水。
至于兩個月后情況又會如何,陳舟也不好說。
……
雨季的到來給了土著們喘息的機會。
他們擺脫了工地的重體力活,開始轉向另一項工作——耕種。
……
自登島以來,出于某種囤積癖或是未雨綢繆的心態,無論是養殖還是耕種,陳舟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一直都遠超他個人所能消耗的極限。
比如稻谷。
星期六和星期日被他救下時,家中的稻谷足夠他們三個人食用半年有余,更別說還有小麥和大麥。
待島上人口擴張,對于食物儲量的危機意識便又爬上了陳舟心頭。
即使他明知道靠趕海、捕撈以及島上原有的物產就能讓每個人都不必挨餓,卻總是控制不住地督促土著們開荒,種地。
再加上三周年獎勵送來了西紅柿和胡蘿卜種子,更使他堅定了種植的決心——
送來種子都不用,那這種子不是白送了。
……
就算進入工廠的施工期,陳舟依舊沒有將農耕的重要性放低。
他知道,土著們之所以能任勞任怨地給他干活,除了怕他手上的槍之外,還因為在這里每天不管多累,晚上都能吃上一頓飽飯。
若是糧食方面出現了危機,工作效率降低不說,這些勤勤懇懇的“17世紀”牛馬,也會撂挑子的。
因此在挖掘地基時,每隔幾天,他都會騰出五名土著,讓他們“休個假”,回去打理一下莊稼。
這也是挖掘地基工作持續了這么久才完工的主要原因。
畢竟工廠的占地面積并不大,七八個人拿著現代的挖掘工具,鉚足了全力干,頂多二十天就能忙活完,哪至于干了整整一個月。
……
所幸,位于熱帶或亞熱帶的島嶼的氣候條件比陳舟老家強得多。
就像印度那片“神佑之地”一樣。
在這種地方,哪怕不耕種,只靠采集和捕獵為生都餓不死,更別說開墾施肥,科學地大面積種植莊稼了。
不耽誤時間,合理播種,島上一年能收獲三茬稻谷,兩茬大麥小麥。
雖然因為品種差,這些農作物的產量不算太高,架不住種的多,收的快呀。
到了二月底,島上的糧食儲備非但沒有告急,反而還多了幾百斤,加上田地中尚未收割的莊稼,預計足夠吃到1663年年底了。
而且食物的豐富不僅體現在主食上,各類種子源自現代的蔬菜產量更高。
尤其是辣椒,也不知怎的,這玩意種在島上后,竟然不死了。
天長日久,辣椒長成了一棵棵半人多高的小樹,常年開花結果,搞得島上現在人人吃辣,無辣不歡。
但就算這樣消耗,辣椒的產量依舊在持續增長,有些甚至熟過頭,爛在了地里,可把陳舟給心疼夠嗆。
若不是時間不夠,他甚至都想殺幾頭羊,做些羊肉辣醬吃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