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種團結,才能使鋸齒虎得以挑戰當時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猛犸象,并成功獵殺幼象。
……
掏空雕齒獸的胸腔和腹腔,陳舟不僅收獲了一大堆肉食,還有了意外發現——
原來雕齒獸高高隆起呈圓形的前肩并不只是抵御掠食者進攻的“盾牌”,還是類似駝峰的能量儲備站。
可能因為這頭雕齒獸已經成年,沒有猛獸威脅它的安全,使它能夠一直安心進食休息。
陳舟分解到骨甲內部時,發現這頭雕齒獸儲備的脂肪量相當驚人,總體大約有六七十斤,全都呈現奶油黃色,掏出來堆在地上蔚為壯觀。
挖出這些油倒是給陳舟提供了靈感——
他想用這些油當助燃劑。
不過油脂的燃點比碎草葉或干樹枝等材料高得多,干草葉的燃點在130~180度左右,而油脂的燃點通常在300度以上,想要將油脂點燃,必須尋找或制造一些類似燈芯的傳導材料。
無論是麻繩還是棉線都能靠毛細作用吸油,擴大油和火焰的接觸面積,同時借助低燃點材料帶動燃點較高的油脂。
恰好剛才保爾搓火弓構件的時候剩了小半根草繩,他便將那半根草繩塞進油脂里泡上了。
除此之外,陳舟還惡趣味地薅了些小鋸齒虎的毛,揉了一個小毛團,也放到了油脂中,只把小家伙禍害得滿臉憤懣,卻又不敢反抗,端坐在地,全都皺著小臉,雖然沒出聲,但一眼看過去就能知道它們肯定憋了一肚子氣。
……
泡完油后,陳舟將小毛團遞給了保爾,讓他想辦法弄點火星或者小火苗出來,往毛團上面引。
隨后他重新回到解剖了一大半的雕齒獸旁邊,開始拆解圓形的骨甲外甲。
每每與大自然的造物親密接觸,陳舟都會感慨生物進化的鬼斧神工。
從雕齒獸的外甲外面看,它這些骨甲大多呈菱形,也有六邊形或者五邊形,且表面分布著更小的規則花紋,像是地磚上的防滑紋。
在雕齒獸外甲內部,所有骨甲都由一層堅韌的皮層相連,用刀從邊緣撬下一塊,可以看到每一片骨甲都厚達2.5~5cm,這比犀牛皮還厚的多,而且雕齒獸的骨甲是骨質層,防御力更是遠超犀牛。
若不是氣候劇變,加上人類的崛起,可能直至21世紀,雕齒獸依舊能在地球生態中占據一席之地。
雕齒獸被掏空后,它的外甲結構依舊能保持穩定,使陳舟不由想到,若是能殺死一頭足夠巨大的雕齒獸,或許能直接用它的外甲制造一間狹小的庇護所,這種一體化的骨制構造可比碎樹枝搭起的窩棚堅固多了。
可惜,現在他既不打算在這里安家,也不想帶著沉重的雕齒獸外甲到處跑。
拆下外甲邊緣的第一塊骨甲后,他的動作愈發熟練,很快就一點點拆掉了十幾塊大小不一的骨甲。
除這些鉆個孔用繩子綁扎起來就可以制造鎧甲的骨片外,陳舟還看上了雕齒獸的尾巴。
這頭雕齒獸并不算特別大,但整個錘形的尾巴從“錘頭”到“錘柄”加在一起也有50公斤左右。
它的尾骨環環相扣,直徑超過20cm,兩側包裹著發達的肌肉,外表有一層骨甲保護。
單獨分解出來,可以看到尾骨之間銜接的特別緊密,幾乎沒有太大活動空間,這也就意味著只需進行簡單的加固,整根尾骨就能變成一柄重達50公斤的大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