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陳園的寧靜時光,像一塊細膩的絨布,輕輕拭去了黎秶心頭的焦灼和疲憊,也讓她的視野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深遠。
她不再僅僅盯著用戶增長曲線和財務報表,而是開始審視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企鵝公司的“內功”。
清晨,她和陳浩再次坐在臨水的茶亭里。
這一次,她沒有看池中的游魚,而是目光沉靜地看著陳浩。
“浩哥,”她緩緩開口,語氣里帶著深思熟慮后的凝重,“這次生病,還有我們之前的復盤,讓我想了很多。
公司現在幾百號人,早已不是當年十幾個人擠在一個辦公室,靠喊一嗓子就能解決問題的階段了。”
陳浩給她斟茶,示意她繼續。
“早期的那種‘兄弟文化’,憑著一腔熱血和對你我的信任,確實讓我們快速沖殺了出來。
但現在,部門多了,人多了,業務復雜了。
我感覺到,溝通的成本在增加,推諉扯皮的事情偶爾發生,新加入的員工有時候會覺得迷茫,找不到歸屬感和方向感……”黎秶的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溫熱的杯壁,“我們好像……缺了一點什么。
一種能讓所有人朝著一個方向使勁的‘魂’,一套能讓人才不斷涌現、并且愿意留下來的‘法’。”
陳浩的眼中閃過激賞的光芒。
他放下茶壺,身體微微前傾:“阿秶,你能看到這一層,說明你真的開始思考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企業家’,而不僅僅是‘管理者’了。
你說的‘魂’,就是企業文化;你說的‘法’,就是人才管理體系。
這是公司從小作坊走向偉大企業,必須補上的課。”
“企業文化……人才體系……”黎秶重復著這兩個詞,感覺抓住了問題的核心,“那我們該怎么做?怎么塑造我們的‘魂’?又該建立什么樣的‘法’?”
“問得好。”陳浩的目光變得深邃而專注,仿佛在勾勒一幅宏大的藍圖,“企業文化,不是貼在墻上的口號。
它應該體現在每一個決策、每一次溝通、每一個員工的行為里。
我覺得,企鵝公司的文化,可以圍繞三個核心來塑造。”
他伸出手指:“第一,用戶至上。
這不是空話。
所有的產品設計、所有的服務流程,最終極的評判標準,都應該是用戶體驗。
要讓每一個員工,從程序員到客服,都明白,他們的工資最終是用戶發的。”
“第二,創新。
互聯網世界瞬息萬變,模仿者永遠在后面追。
我們必須鼓勵冒險,容忍失敗(在可控范圍內),營造一種不斷嘗試、不斷突破自我的氛圍。
不能因為大了,就變得保守和官僚。”
“第三,合作。
打破部門墻。
技術、產品、市場、運營,必須是一個整體,而不是互相指責的孤島。
‘生態’的成功,依賴于內部鏈條的高效協同。”
黎秶聽得極其專注,飛快地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記錄著。
陳浩的提煉,總是如此精準和深刻。
“至于人才體系,”陳浩繼續道,思路清晰,“這更是一個系統工程。
招聘,不能只看技術,更要看價值觀是否契合我們的文化。
培訓,要有體系,不僅是技能培訓,更要進行文化浸潤,讓新人快速理解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里。
晉升,通道要清晰透明,讓員工看得到希望,不能論資排輩,要敢于提拔有潛力的年輕人。
激勵,除了有競爭力的薪酬,更要重視精神認可和股權激勵,讓優秀者分享公司成長的紅利。”
他頓了頓,說出了一句讓黎秶印象深刻的話:“阿秶,你要記住,善待和激發員工,遠比苛責和壓榨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們要做的,不是雇傭一雙手,而是吸引和留住一顆顆有創造力、有歸屬感的心。
內部的創新活力,才是企業最長久的護城河。”
這些理念,在當時的商業環境下,顯得如此超前和人性化。
黎秶被深深震撼了,同時也感到無比的興奮。
她看到了另一片可以精耕細作、從而讓企鵝公司脫胎換骨的沃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