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嗶——”
“嗚嗚嗚……”
黃昏下,大火照亮了渭水河谷兩岸。
一千五百余名存活下來的將士目光望著篝火堆,望著躺在柴堆上的昔日袍澤,不少人都感覺到了酸楚,忍不住啜泣起來。
“犧牲的兵卒數量是九十八人,把他們的生平和姓名、籍貫都記上。”
“等我們收復了渭州,帶著他們的骨灰回臨州去,我要在臨州為他們修功德碑……”
火光下,劉繼隆用沙啞聲音說著這番話,陳靖崇、尚鐸羅四人站在他身后,將眼睛藏在鐵胄下。
大火燃燒了半個時辰,劉繼隆親自帶人收集了他們的骨灰,封存在陶罐之中,小心翼翼的放在了馬車上。
一百精騎與一千多名民夫、馬車在旁邊候著。
隨著最后一個骨灰壇放好,劉繼隆來到了隊伍中。
“蘭州第十二團校尉竇斌!”
“末將在!”
劉繼隆停下腳步,目光復雜看向眼前二十出頭的年輕校尉。
“安全把弟兄們的骨灰和文冊帶回狄道,在狄道城外山清水秀的地方為他們下葬,不要太遠,以后我們還會去看他們……”
“末將領命!”
竇斌站得筆直,而劉繼隆見狀也朝他作揖。
竇斌不卑不亢的回禮作揖,劉繼隆則轉身離開了此地。
“渡河……”
隨著他一聲令下,六百精騎及八百甲兵,一千新披甲的新卒及四千民夫開始渡河。
與此同時,陳靖崇也帶著百余精騎,押送被俘的七千多口百姓返回渭源。
劉繼隆帶兵往十余里外的襄武縣趕去,趕在亥時(21點)前抵達了襄武,但這次的結果與上次渭源一樣。
坐落河谷盆地的襄武縣,此刻城門大開,藏于黑暗之中,唯有點點火光。
劉繼隆派張昶帶精騎偵查,不多時張昶策馬返回作揖:
“刺史,城內只有一百多名躲藏起來,不肯和魯褥月他們逃往隴西的百姓。”
“弟兄們看過了,官倉和府庫都被搬空了,許多百姓家中連鍋碗瓢盆都來不及帶走。”
“按照那些百姓所說,魯褥月他們昨夜便連夜往隴西撤去了。”
“從襄武往隴西不到三十里,估計他們已經抵達隴西,準備構筑城防了。”
張昶將自己探查到的所有情報一一說出,劉繼隆聽后頷首:
“大軍入駐襄武,明日拔營前往隴西。”
伴隨他開口,隴西大軍開始入駐襄武縣,而作為渭州治所的襄武,其城池規模自然不用多說,比之河州抱罕也不遑多讓。
襄武位于渭河南岸的河谷盆地,東西寬四里,南北長近三十里,是后世隴西縣所在。
僅僅這處河谷,便足夠耕種三四十萬畝耕地,更別提從渭源往襄武這一路上的許多河谷平原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總算將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草草休息了一夜后,他留下一千新卒駐守襄武,帶著六百精騎與八百甲兵、兩千民夫繼續向南邊的隴西縣追去。
從襄武往隴西趕去,先后經過寬闊再到狹隘,再到寬闊,再到狹隘的多種地形。
在通往第一處狹隘處時,劉繼隆便通過塘騎得知了前方渡橋被損壞的消息。
渭河在襄武境內向南流去,而襄武在河西,隴西在河東,如果要前往隴西,只能通過這處渡橋。
現在它被損壞,而更糟糕的是,渡橋是南北一起被損壞,這等于隴西軍需要自己新建一座渡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