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如此,劉繼隆更加歡喜了,不免鼓勵道:“你把商道開辟出來,我便擢升你為校尉。”
“謝刺史隆恩!”陳瑛臉上浮現笑臉,劉繼隆見狀笑道:“好了,下去吧。”
“是!”陳瑛高興的作揖離去,劉繼隆則是在之后看向張昶:
“你這廝,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呢。”
“我確實不善經商。”張昶也干脆承認自己不是那塊材料。
見他攤牌,劉繼隆只能搖頭,隨后將紙筆推向他,吩咐道:
“現在我說些事情,你幫我記下。”
張昶拿起毛筆和文冊,翻開后開始寫下日期,然后等待劉繼隆開口。
劉繼隆起身,來回走了幾步后才慢慢開口道:
“我軍現在已經在隴西扎根,農業生產也提上了進程,八十萬畝土地全部復墾播種成功,但今年水位下降,各州縣官員不得不防。”
“水車、水渠、堰堤等水利工程還要繼續,不能滿足于當下,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人口,因此要提前布局,提前建設這些以后可能用到的設施。”
“另外,軍隊的掃盲也可以重新開始了。”
“對于掃盲的要求是秋收之前,所有新入伍的將士們,都要認識不少于三百個字,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進駐隴南后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另外,各縣必須開辦學堂,之前傷殘的那二百多個弟兄,經過大半年的學習,也能獨立教那些娃娃了。”
“當然,只靠他們是不行的,教習的人數是遠遠不夠的。”
“這種時候,就讓各軍的老卒輪值去教導這些娃娃,他們才是隴西的未來。”
“對于土地政策,不要嫌麻煩就不宣傳,要多和百姓們交流,把我們的土地政策告訴他們,不要讓百姓覺得我們和以前的番賊一樣。”
“末了,各州縣的匠作坊也要建立起來了,我們的甲胄雖然足夠,但日后我們的軍隊還會壯大,不能一直依靠繳獲。”
“河州、臨州、渭州的鐵礦、金礦、銅礦和石炭礦、石灰石,都要跟上進度,加大開采。”
“冶煉的鐵,即便我們不用,也可以賣給關內道,換回足夠的糧食和馬匹。”
“除此之外,發動五泉、狄道的百姓,將廢棄淤堵的臨蘭官道修葺打通,然后將四州的牧群都遷移到臨州來放牧。”
劉繼隆絮絮叨叨說了很多,張昶都將這些事情記下了。
等他記好,劉繼隆拿起來看了看,確定沒有問題后,便示意他派輕騎發往各州縣。
隴西不缺造紙的草木,而渭州的石灰石,更是解決了粉筆問題。
活字印刷,能夠大量拓印書籍,因此劉繼隆將四州的書籍都集中到了一處。
雖然只有不到百余本各類書籍,但他還是成立了印刷坊,讓人批量印刷這些書籍,保證每個學堂都至少有一本拓印本。
這些書籍被收集到單獨的一間教室,作為圖書館使用,供孩童們休息時。
當然,以他們的識字水平,想要讀懂這些書籍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
印刷坊的主要任務,還是印刷原本的那五本教材。
劉繼隆定下了時間,秋收之后,要儲備足夠的教材,準備好足夠多的木板和石灰石制成的粉筆。
有了粉筆,最困難的墨水就能解決了。
接下來的日子,劉繼隆則是在完善他的官學制度。
凡他治下境內孩童,十歲必須入學,不入學則罰其父母糧二石,父母傷殘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