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軍討伐,例有數營發引,逢賊,首尾難救。行引之時,須先為方陣行列。”
“諸方陣既成,逢賊斗戰,或打頭,或打尾……”
七月,隴右河谷間,武功縣后洛門川平原上,近萬兵馬在此列陣。
兩丈高的校臺上,高駢身穿戎裝,從容不迫的指揮著近萬馬步精兵從容穿梭,各營兵馬在其令旗下如臂指使。
“中軍四千人,內揀取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
“戰兵內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馬軍千人,跳蕩五百人,奇兵五百人。”
“左、右虞侯各一軍,每軍各二千八百人,內各取戰兵一千九百人,共計七十六隊。”
“戰兵內每軍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
“都記下了嗎?”
校臺上,高駢質問身后諸將,諸如張璘、梁纘、王重任、魯褥月、藺茹真將等人紛紛應下。
薛逵還是看重高駢的,故此在他調回京中時,他帶走了不少將領,使得高駢能輕松駕馭天雄軍。
如今天雄軍有新老兵卒八千人,而成武游亦軍四千人,合兵一萬兩千人。
自從見過隴西軍的兵勢后,高駢就深知秦隴兵馬不如隴西,故此在他全面接手秦隴二州后,他立即開始了大練兵。
秦隴二州僅留駐天雄軍兩千,其余基本都被調來了武山縣。
之所以大費周章,主要是高駢從軍多年經驗所得。
他在平定黨項的過程中,就發現了關內道及京畿道的唐軍早已沒有了成軍作戰,乃至多軍作戰的經驗。
正因如此,數萬唐軍才會在平定黨項的過程中漏洞百出,而這主要是因為各軍配合不足所致。
眼下他集結近萬兵馬在洛門川練兵,為的就是磨練各軍配合。
哪怕隴西地形不適合上萬乃至數萬大軍交戰,但這樣磨煉出來的兵卒,遭遇襲擊時也不會太過慌亂。
高駢從魯褥月、藺茹真將口中了解過劉繼隆收復隴西的過程。
招式不新,無非就是“窮追猛打,緊咬不放”罷了。
從這種打法中可以看出,劉繼隆對自己麾下兵卒十分自信,認為即便追擊,陣腳也不會動亂,不會給敵軍詐敗的機會。
在這種窮追猛打下,訓練不精的兵馬很容易被徹底打亂陣腳,想要組織反擊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和劉繼隆交戰,就必須要提防他這種打法,必須緊盯天雄軍、成武軍的訓練,讓他們陣腳穩固。
“自古以來,趁勢而攻往往最易,潰勢而穩方為最難。”
“今日起,讓馬軍猛逐步卒,令步卒結陣而退,凡潰退者杖二十。”
高駢冷臉下令,張璘、魯褥月等人紛紛作揖應下。
很快,諸將各自退下,帶領馬軍、步軍開始演練撤退和突擊等訓練。
不出高駢的預料,不管是天雄軍還是成武軍,他們僅僅能做到趁勢而進,一旦撤退,便陣腳紊亂,好似無頭蒼蠅,只知道跟著大纛逃跑。
“呼……”
高駢看得頭疼,長舒一口氣后自我安慰道:“不急,還有足夠的時間。”
他話音落下,便聽到熟悉的聲音傳來。
“高刺史這練兵陣仗不錯,若是宮中來人見到,定然欣喜。”
王宗會的聲音緩緩傳來,高駢聞聲轉過身去作揖道:“全賴都監支持。”
面對高駢的話,王宗會很受用,得意道:
“若非南衙阻礙,你這秦隴刺史的身份早就坐實了。”
“經他們耽擱近一年,反倒將兵馬訓練落下了。”
“過些日子我要回宮里述職,這秦隴之地就交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