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忘記從哪看來了的消息,絲綢之路在唐朝前期的貿易量在每年一千萬匹絹帛的程度,也就是上千萬貫。
后期由于道路受阻,以及西域和中亞局勢太亂,貿易量因此驟減,但也有數百萬貫的價值。
自己只要給俞從暉他們機會,哪怕讓利一半,也能從絲綢之路中獲取上百萬貫的財富。
只要有錢,哪怕唐廷封鎖自己,那些貪官污吏也會將人口源源不斷送到自己的手上。
更何況如今的大唐已經開始勢微,劉繼隆已經從俞從暉他們口中聽到了好幾起牙兵、州兵驅逐節度使、觀察使的事情。
現在是大中十年,劉繼隆不記得李忱是什么時候死的,但應該不會太久了。
畢竟在他印象里,李忱好像是在五十出頭還是五十二三歲的時候死的。
這么想著,他的目光放到了高進達和崔恕身上。
“絲綢之路這件事情,需要你們倆和俞從暉、王燾他們這些牙商好好溝通。”
“下官領令!”二人作揖應下,劉繼隆繼續說道:
“這四年來,我們擴張的速度很快,但軍隊的素質卻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別的不說,單說軍隊的掃盲,就不可避免的慢了下來。”
“張昶,你對軍隊最清楚,你回答我,你覺得現在軍中能做出萬以內加減乘除和認識一千個字的有多少人?”
面對劉繼隆的詢問,張昶沒能及時反應過來,片刻后才開口道:
“這四年來,我們又是打仗,又是軍墾,又是訓練的……”
“老實說,真正安定下來掃盲,還是去年夏收之后。”
“軍中兵將一萬六千二百人,若是按照節帥您定出的脫盲標準,最少有七成以上的弟兄都還屬于“文盲”行列。”
“不過這也沒辦法,我們在大中八、九兩年中擴軍速度太快,許多弟兄本來就是文盲,還沒掃盲結束又擴軍。”
“加上隴右的先生不夠,還得教導學子讀書,能分給我們的先生確實不多,掃盲速度也快不起來。”
張昶說出了問題的核心,那就是隴右的讀書人還是太少了。
見狀,劉繼隆繼續對張昶問話:“李別駕這些日子寄出去多少封書信,來了多少人?”
“前后最少寄出去六十多封書信了,但來到隴右的只有三十六個人,都是梓州和東川衙門里無品秩的直白或流外。”
“他們心氣倒是不大,按照您說的,給了有品秩的官職后,便沉下心來做事了。”
“不過就這點人,始終還是太少了……”
張昶嘆氣回應,劉繼隆則是連忙道:
“告訴他們,讓他們也寫信邀請其他人來隴右,只要能夠書寫文章,最差也能給他們安排個國子監博士和縣衙錄事的官職!”
“不管他們的官職是什么,上午干活,下午幫助軍隊掃盲。”
“在我拿下鄯州回來前,我最少要看到五百名隴右道以外的境外官吏!”
“是!”張昶硬著頭皮接下這個任務。
劉繼隆見狀也起身道:“先解決軍隊的掃盲問題,然后再解決學子的學習問題。”
“如果達不到標準,所有人留級一年也行。”
“苦就苦這三五年,等這批學子讀出來,我們就再也不用為官吏人選犯愁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