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校尉作揖稟告,劉繼隆聽后頷首:
“把拓跋懷光的頭顱腌制好,送往長安報捷,就說收復鄯州了。”
“報捷走河州那條道,路過龍支時,把拓跋懷光的頭顱給尚摩鄢看看。”
拓跋懷光雖勇,但還不被劉繼隆放在眼里。
只有尚婢婢這種有分量,能影響到他計劃的人,才能入他現在的眼。
這般想著,他也率領軍隊繼續前往了湟水。
剩下十余里路,不過走了一個時辰便抵達了。
他留下陳瑛與兩個團的兵馬,以及三千民夫在此丈量田畝,安家落戶。
隨軍的九千民夫中,有七千多是山南、劍南等道的青壯饑民。
按照此前劉繼隆與高進達商議的結果,這七千多青壯饑民將會在鄯州安家落戶。
這還只是安置在鄯州的第一批百姓,后續還會有幾批饑民會被安置到鄯州。
除此之外,劉繼隆還準備遷徙部分鄯州番口前往渭州和蘭州。
不然以鄯州近兩萬番口的數量,起碼要安置兩萬漢口才能中和當地的人口。
湟水縣內的番口被遷出數千人前往了鄯城,這些人在半道上被李驥截獲。
消息送來時是半夜,劉繼隆聞言不假思索道:“把這幾千口番人分為三份,分別遷往蘭州的五泉縣,臨州的長樂縣和渭州的渭源縣。。”
“另外讓李驥繼續向鄯城進軍,把鄯城給我圍住!”
“是!”張昶作揖應下,隨后派輕騎前去通知李驥。
翌日卯時,劉繼隆率領四千余名步卒及六千名民夫馳往鄯城。
路上,他們遇到了被俘的番兵和四千多口番民。
這些人將按照劉繼隆的吩咐,遷往三州治下的三個縣。
五千多名番人,平分三份后,也不過千余人,倒也影響不了三個縣的人口情況。
劉繼隆匆匆瞥了一眼,便帶著大軍繼續向著鄯城開拔而去。
不得不說,鄯城的許多番將對于拓跋懷光倒是很忠心。
李驥包圍鄯城后,城內的六百番兵及上萬番民擁護拓跋懷光的長子拓跋隆業為主,向吐谷渾地區突圍而去。
由于牛心川和鄯城地勢險要,李驥只能等待劉繼隆率步卒前來。
劉繼隆率軍抵達后,借助云車,隴右軍很快登上了鄯城城頭,而鄯城內只剩下五千多名老弱婦孺。
他們之中有人選擇反抗被殺,但大部分還是老老實實的選擇了投降。
云車攻城后不到半個時辰,鄯城東門大開,劉繼隆抖動馬韁,帶著大軍入駐了鄯城。
整場戰事下來,除了在湟水峽口被阻礙了小半個月,剩下的戰事基本以摧枯拉朽的態勢拿下。
劉繼隆率領諸將走入鄯城縣衙的正堂,坐在了昔日拓跋懷光的位置上。
諸將見狀紛紛作揖,而劉繼隆也對李驥詢問道:“拓跋隆業呢?”
“聽城內的老弱說,他帶著六百甲兵和五千多家眷,昨夜往伏俟(qi)城跑了。”
伏俟城是北朝舊城,其中“伏俟”為鮮卑語,漢意為“王者之城”。
這座城池位于青海西岸,吐蕃內亂后被吐谷渾的某部所占據。
拓跋隆業不過十五歲,前往伏俟城后能否活下來都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