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回鶻之一的甘州回鶻大汗就這樣被俘,也難怪稱勒不愿意投降。
他要是投降,那就相當于給其他回鶻諸部起到了一個表率作用。
日后劉繼隆對其他幾部回鶻用兵時,另外幾部的頭人都會因為他稱勒而覺得“投降劉繼隆也不失為一條退路”。
有人開頭,后面的人就能有樣學樣了。
杜噶支暗嘆劉繼隆手段歹毒,但又不免嘆氣想到,若非劉繼隆手段如此,他們恐怕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剛才劉繼隆許諾的那些待遇了。
盡管那些待遇與他們曾經的地位相比不值一提,但敗軍之將,又有什么資格提待遇呢?
杜噶支的那口心氣被劉繼隆打壓下去了,不止是他,其余嗢末將領皆是如此。
在他們投降后,張昶率軍入城,接管城門后,請李商隱率軍吏為城內嗢末人登籍造冊。
由于城內的屋舍都被張昶用面粉與火藥包焚毀差不多,所以近幾日死難者的尸體都無柴可焚。
張昶入城后,當即命令城內存活的番民收拾尸體,將尸體抬出城去焚毀,以免出現瘟疫。
不僅如此,登籍造冊后的嗢末人也在他的監督下清理姑臧城內廢墟。
數萬屋舍化作廢墟,想要重建起來,最少要砍禿一片山林。
戰爭破壞的不僅僅是百姓所享受的太平,還有自然和環境。
“雖說隴右準許砍伐樹木,而且涼州南部樹林繁多,但砍伐還是得有度才行。”
“南邊的那些樹林,命人插牌分置為二十塊區域,每年開放一塊區域,準許百姓與衙門進入區域砍伐樹木。”
“每月初一,征募民夫前往南部種植樹木,不要竭澤而漁。”
劉繼隆與李商隱討論著南部祁連山腳下的廣袤樹林,如此綠意盎然的景象,即便放到后世氣溫回暖時,也根本沒有機會在河西走廊任何一處看到。
“節帥此舉高瞻遠矚,下官佩服。”
李商隱沒想到,劉繼隆竟然連如何砍伐樹木都要定出章程,不免有些佩服。
其實過往朝代不是沒有官員想出類似的辦法,只是由于操作難度太大,費力不討好,因此沒有形成制度。
“義山你去過中原和關中,你說說看,關中和中原的植被如何,是否能見到成片的樹林?”
劉繼隆沒有去過這個時代的中原,所以不免詢問起了李商隱。
李商隱聞言點了點頭,隨后又搖頭道:
“下官曾在不少手札中看過,曾經的關中綠意盎然,山林延綿,巨木隨處可見。”
“只是經過秦漢南北的戰事,如今的關中只剩一些小樹林,成片的樹林只能在秦嶺附近才能看到。”
“如隴右山林中的巨木,更是早已絕跡于秦嶺中。”
“中原與關中情況相差不大,雖有樹林,但大多都是小樹林,且時常有人砍伐。”
面對李商隱所說,劉繼隆暗自點頭。
他記得河南、河北一帶的樹林,大概是從晚唐開始變得稀少,等到明代時,甚至有人從江南北上京城,沿途千里不見樹林。
后世的中原和河北、江南能有那么高的綠化,主要還是氣候變化和植樹造林等政策的結果。
氣候環境是主要原因,其次是人為因素。
百姓需要柴火,而石炭開采不易,價格昂貴,所以百姓只能偷偷砍伐樹木。
唐代的百姓還算好,出門就有樹林可以砍伐,但等到一千年后的清代,千里無林的情況下,就只能用秸稈來燒火煮飯。
貧苦的人家在秸稈燒完后,便只能吃冷水泡飯,能吃熱飯的都是富戶。
想到這里,劉繼隆想起了自己手中的火藥,因此他不免對李商隱交代道:
“百姓砍伐樹木,皆是為了燒火做飯。”
“府衙未將火藥用于采礦前,每年需要發動數千工人下井開采石炭,一年所得產量不過數十萬斤。”
“如今以火藥開采石炭,每年所用工人不過兩千,所得石炭卻足有近百萬擔。”
“百姓以米一斗,便可換得一擔石炭,可用半月而無需砍伐樹木。”
一擔為百斤,百萬擔也就是一億斤。
聽上去很多,但實際折算后不過五萬余噸,放在后世也不過就是小型煤礦三五天的產量罷了。
即便如此,卻已經足夠隴右四十余萬百姓全年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