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山,你覺得這首詞如何?”
一首六盤水讀罷,劉繼隆回頭看向李商隱。
李商隱聞言輕笑:“平仄雖有瑕疵,但情景交融、剛柔相濟,不失好詞。”
“若下官沒有猜錯,這首詞應該是用漢樂府中‘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所作。”
“確實!”劉繼隆并不掩飾,李商隱頷首輕笑,不再評價。
劉繼隆以為自己的改動讓這首《清平樂·六盤山》成了下品,故此不免在心底嘆了口氣,心想自己毀了這首詞。
只是在他暗嘆之余,李商隱卻在回味詞中內容。
于他而言,詩詞無疑是作者內心所釋放的情緒。
正因如此,對于劉繼隆所作的這首詞,他的關注全在兩個地方上……長城,蒼龍。
大唐也曾修建長城,但在李商隱看來,劉繼隆熟讀史書,他所指的長城,恐怕不是一般的長城。
他所指的長城,恐怕是昔年劉武周攻占大唐發祥之地的北都太原,逼得高祖及太宗所修長城。
結合“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句,李商隱精神不免一振。
在他看來,劉繼隆是在想像劉武周一樣,威壓朝廷,再擒住蒼龍。
所謂蒼龍即太歲,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兇方,因稱太歲為兇神惡煞。
劉繼隆所表達的,恐怕是指如今天子為惡龍,當擒之。
整首詞解析下來,直譯為白話,無非就是:
長空高闊白云清朗,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
不登臨北都長城的人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祁連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
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何日才能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李商隱思緒振奮,在他看來,劉繼隆是在向他表態,表達爭奪天下的態度。
他能見到這種態度,說明劉繼隆已經將他視作自己人。
想到這里,李商隱連忙作揖表態:“義山愿隨節帥征戰天下!”
“嗯?”
劉繼隆不懂李商隱為什么突然說這種話,但本就有這種想法的他還是點頭道:“如此甚好。”
李商隱見狀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隨后跟著劉繼隆返回了城門處。
在他們離開的時間里,百余名軍吏正在為嗢末人登籍造冊,如今已然登記兩成有余。
劉繼隆返回城門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令竇斌率五百精騎,護送杜噶支、稱勒等人前往宕州。
至于后續的嗢末人也會在登籍造冊后,打散至各州放牧,在放牧的過程中慢慢開墾荒地為生。
此次登籍造冊耗時半月有余,城內嗢末與番人一邊登籍造冊,一邊在姑臧進行春耕。
有了這批人,盡管春耕時間過晚,但涼州的熟地,還是春耕了七八成。
春耕結束后,嗢末與番人總數也查了個清楚。
涼州共有吐蕃三萬八千六百余口,嗢末七萬七千三百余口,以及被俘回鶻二萬一千一百余口。
若是算上后續遷入的漢口,數量總計為一十六萬四百余口。
隴右都護府治下本有三十八萬余口,算上新增的十三萬胡番,人口突破至五十一萬口。
漢胡番比例雖然不至于失衡,但也只是勉強維持穩定。
對此,劉繼隆遷徙兩萬回鶻、一萬吐蕃、五萬嗢末人前往成州、武州、渭州、蘭州及岷、疊、洮、廓等州。
每州平均遷入一萬口胡番,另外不斷從劍南道、山南西道花錢進行口馬貿易,將這些買入的百姓遷至涼州。
做完這一切后,劉繼隆令張昶率軍分批次遷徙這八萬胡番進入隴右地區,又令曹茂率領八百精騎,一千步卒留駐涼州,另外招募一千六百精騎,兩千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