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隆對學子們交代一聲,轉身便上馬離去了。
張昶與曹茂連忙跟上,率領百余名精騎護送劉繼隆返回了臨州。
由于已經冬月,因此狄道城內外早已堆滿皚皚白雪。
饒是如此,卻還有成千上萬的百姓在城外開墾荒地,復耕耕地。
“這么冷的天,我們不少官員有火墻都還要用石炭取暖,你們看看這些百姓。”
劉繼隆勒馬示意曹茂二人看向百姓,盡管百姓們身穿棉衣,但這種天氣下勞作,其艱苦程度可見一斑。
都護府、州衙、縣衙等處,因為全年都需要工作,因此在建設之初就建設了火墻和火炕。
所謂火墻,就是把墻體做成中空結構,和屋外的灶爐相連,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給房間加熱,制造“溫室”環境。
這種存在,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為了貴族取暖的主流方法。
到了漢代以后,人們又利用火墻排出的暖流來溫暖棚戶中的蔬菜,加蓋秸稈來保暖,以此在冬季吃到反季的蔬菜。
這些辦法放在以前,河隴之地肯定已經失傳了。
只是隨著劍南道人口的不斷涌入,許多擁有技巧的工匠也得到了重用。
對于年邁的工匠,劉繼隆將他們集結起來,召集一些有興趣的小學畢業學子去向他們學習。
年輕些的工匠,則是直接參與勞動。
二者雖然工作方式不同,但工錢卻是統一的每年五十貫,同樣享受公田的福利。
當然,這種待遇只有擁有特殊技藝的工匠才能擁有,不是任意工匠都能拿五十貫年俸的。
劍南道的工匠除了帶來火墻技藝,也帶來了諸如冰室、造船、修建房屋及亭臺樓閣的技藝。
相比較丟失技藝的河隴工匠,他們的技藝堪稱巧奪天工。
只是這些巧奪天工的手藝并非服務自己,而是服務官員。
劉繼隆也是其中一員,但他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因為工匠,他才能享受到,因此對工匠們十分尊重。
不過不少官員卻不以為然,只知道享受叫苦,卻也不想想昔年為奴時,自己又是什么模樣。
“節帥!節帥!!”
忽的,遠處的田間傳來騷亂聲。
“節帥,都說了您別停留太久,百姓們瞧見您,都不想著干活了。”
張昶忍不住笑起來,劉繼隆卻笑道:“那我多來幾趟,他們是不是也能休息了?”
話音落下,劉繼隆開口說道:“這兩年石炭的產量上來了,我們收糧的價格和賣炭的價格是什么樣子的?”
這個問題,張昶顯然答不出來,還得靠曹茂回答:
“買糧依舊是每石四百八十錢,每斤四錢。”
“石炭現在是每擔百斤一百錢,基本賣一石糧食,就能買四百八十斤石炭。”
“還有各種東西的價格也變了,等過年那幾天,節帥您可以去東西市看看。”
隨著隴右流入的銅錢越來越多,劉繼隆也開放了許多東西。
不過總體來說,隴右還是以官營為主。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家具鐵器屋舍和牲畜家禽,這些東西都是在官營的店鋪進行出售和采買。
在隴右,煤炭價格確實很低,畢竟很多州縣都有煤礦。
但若是放眼整個天下,石炭的價格就不能這么低了,因為地盤大了后,運費就變高了。
這么想著,劉繼隆朝遠處的百姓揮了揮手。
百姓們見狀,則是把雙手高高舉了起來,用力的揮著。
持續幾個呼吸后,劉繼隆才抖動馬韁向狄道城走去。
只是不等曹茂松一口氣,劉繼隆便繼續道:
“不用等到過年,我們現在就去東西市看看去。”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