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的熟田,已經多達七百二十余萬,而軍民數量則是達到了六十七萬。
按照如今的增長速度,每年逃入隴右的人口在五六萬左右,最多七年,隴右人口就能突破百萬。
如果算上河西的人口,那河隴地區人口,勉強恢復到了新莽時期。
那是河隴的高光時刻,往后就不行了。
以如今的河隴環境,只要有足夠的糧食和人口來開荒,其土地資源,完全能養活上千萬人口。
單說劉繼隆掌握的十四州土地,就能養活六七百萬百姓。
不過飯得一口一口吃,人口也得一點一點的遷入。
晚唐人口才五六千萬,他要是想遷入六七百萬人口,那得把劍南道和山南西道、關內道掏空才有可能。
更別提如今四方動亂,遭災者無數,所謂五六千萬的預估人口,恐怕都不一定能湊足。
隴右的底子本就比河北、河南、河東、淮南等道要弱。
自己若是想要東出,必須把底子打牢。
百萬人口,千萬畝耕地,勉強能讓隴右有東出的底子。
想到這里,劉繼隆翻看了都護府的錢糧度支。
憑借絲路和隴右自己的特產商品,每年斂財一百二三十萬貫不成問題。
兵工官吏等軍餉、俸祿支出在八十二萬貫左右,田稅在二百八十萬石。
不過二百八十萬石田稅需要細分為成糧和麩糠,比例差不多是七三。
一石粟米出七斗米,三斗麩,米可以給人吃,麩則是給牲畜吃。
如今世道動亂,遷入隴右的人口很多,糧食還是存起來比較好。
想到這里,劉繼隆開口道:“即日起,軍餉俸祿盡數折為錢發放。”
“秋冬衣仍舊賜予,糧餉及油鹽醬醋及布匹都不再發放,折為軍餉十二貫。”
高進達與崔恕聞言有片刻錯愕,但反應過來后,便連忙作揖應下。
十二貫軍餉,若是放在大唐,這足以讓牙兵鼓噪,但這是隴右。
隴右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類行當,基本都被衙門把控,物價十分穩定。
神策軍三十貫軍餉,只能買二十石米。
可隴右軍十二貫軍餉,卻能買二十六石米,這就是物價穩定帶來的差距。
“節帥,那工匠和官吏應該怎么算?”
高進達作揖詢問,劉繼隆聽后則是說道:“按照糧價平折。”
“這政策只是暫時的,境外的情況如何,你們也都清楚。”
“糧食最好還是收入官倉之中,而且帶著錢搬家,也總比搬著糧食搬家要方便多了。”
“若非擔心糧食不夠,我都想把糧食往外賣了。”
他這話引得高進達與崔恕露出笑容,但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四周糧價八九百乃至一千多的時候,隴右的糧價卻穩定在四百五十到五百之間,若是往外販賣糧食,倒也不是不可行。
不過劉繼隆很清楚,往后的大唐會越來越亂,糧食價格會越來越高,最后把人逼得人相食。
唐末及五代十國之所以有人相食的亂象,主要還是生產遭到破壞,沒有那么多糧食。
為了活下來,軍頭只能征戰,征戰就會破壞生產,生產被破壞,糧食就更加不足,不足之下就只能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