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若非郭威、柴榮、趙匡胤及趙光義四人相繼接力,這種亂象也真不一定能改變。
當然,李存勖要是能一直勵精圖治,局面也有可能提前改變。
只是如今劉繼隆來了,這種亂象便只能成為一時,而不能循環下去。
隴右的百姓,每年所能吃下的糧食,也不過就三百余萬石,剩下的二百萬石,基本都流到了劉繼隆的官倉中。
官倉的糧食將會用于招撫流民,開墾荒地,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如此持續下去,用不了幾年,隴右的耕地數量也就越來越多,百姓能分到的耕地也就越來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即便隴右的田稅稅率依舊很高,但耕地多了以后,百姓的日子卻比在劍南等處要好太多。
吃不完的糧食,劉繼隆也不會采買往外販賣,而是留在隴右,藏富于民。
日后若是都護府需要糧食,則是完全可以從境內百姓手中采買,不用跑到境外采買,受旁人限制。
今年秋收后,官倉內的糧食,足夠涌入隴右的這些饑民吃五年。
只要不遇到天災,隴右的糧食會越來越多。
按照如今的速度,大概再過兩年,隴右境內熟田數量也差不多到九百萬畝了,另外還能有四百萬畝待熟的荒田。
以隴右如今情況,只需要再運轉兩趟絲路,存儲足夠的糧食,自己也就可以指示尚摩鄢進攻西川了。
思緒間,劉繼隆又翻看了度支的其它內容。
“如今隴右境內,還有多少百姓沒有分田的?”
他詢問高進達,高進達也不假思索回應道:“沒有分田的百姓,大多都是過去三年涌入的百姓。”
“這些百姓數量在十七萬左右,而衙門掌握的待熟荒田在二百七十萬畝左右。”
“今年秋收后,三年前涌入隴右的那八萬多百姓也就可以分田了,而今年轉為熟田的待熟田數量在九十萬畝左右。”
“除了這八萬百姓,參與公田的還有三十萬早就安家落戶,但耕地不足的百姓。”
“均分過后,每人可以獲得兩畝左右熟田。”
“明年可以分一百萬畝,但是分地的人口下降到三十五萬。”
“后年可以分八十萬畝,分地人口則是在二十九萬左右。”
隴右境內早早落戶,但是手中土地不足的百姓很多。
為了節約口糧,他們一般把到手的熟田交給家中一兩個人耕種,其余人繼續參與公田開墾。
這么做可以節約家中口糧,也能開墾出新的土地,等待每年公田均分時分地。
不過公田分地需要開墾人開墾三年后才能分,開墾一年分一年。
因此隨著時間推移,不少百姓會在兩三次分田后停止開荒,專心耕種手中的土地。
在粗耕情況下,一個人完全可以耕種十五畝土地,所以分個兩三次田就足夠了。
以隴右的人口情況,一千萬畝耕地完全足夠,但隴右人口也在不斷提升。
那些涌入的饑民,只要衙門提供足夠的口糧,他們就能繼續開墾荒地,如此循環往復。
思緒間,劉繼隆也漸漸沉浸在政務的處理中,而百姓們也在期待秋收后的分田運動。
在開荒分田的運動下,整個隴右都散發著勃勃生機。
相比較隴右的勃勃生機,大半個大唐天下,則是處于惶恐不安之中……
七月的黃淮大地,早秋的風裹挾著燥熱與絕望,吹過縣城外的荒野。
饑民們如螻蟻般聚集在城墻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