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劉繼隆在百余名精騎的護衛下向狄道城趕去。
官道兩側都停放著牛車、挽馬車,一眼看不到邊,可見狄道使用畜力之多。
不止是狄道,可以說整個隴右的畜力都比較多,每戶百姓都能分到一匹挽馬或一頭耕牛。
哪怕那些剛剛被安置好的百姓,也能在安置下來后,獲得同樣的畜力。
若是放在戰時,隴右絕不可能有那么快的發展,但這幾年的太平讓隴右高速發展起來。
牛馬牲畜及家禽數量每年劇增,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吏治清明。
事實證明,只要分配公平,便很難出現極大的貧富差距。
如長安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象,絕不可能出現在隴右治下任何一處地方。
盤子小,劉繼隆能看過來,人心也沒有變化的那么快,加上平民子弟讀書當差,官吏們也擔心被身為軍屬、官屬的百姓密奏舉報。
在官員兵吏人人自危的情況下,隴右可謂清明。
對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百姓來說,隴右與那些讀書人口中的“天下大同”毫無區別。
不過只有劉繼隆自己清楚,所有的清明都只是暫時的。
人亡政息,這才是歷史上不斷重演的四個字。
任憑你能力通天,但只要子孫出了個蠢貨、壞蛋,所有的政策都將推倒重來。
想到這里,劉繼隆也不免想到了自家的兩小子。
不過沒給他太多思考的時間,他們便已經策馬進入了狄道城內。
城內鋪設的青石磚,還有專門打掃街道的孤寡鰥獨,因此還算干凈。
街道上人流不少,見到劉繼隆后,紛紛朝他作揖問好。
進入城內之后,劉繼隆就沒有城外那么從容回應了
他只能走街道中間的官道,快速穿過了街道后,在都護府前下馬入內。
半盞茶后,他們穿過大門與正門,來到了正堂廳中。
高進達和崔恕正在處理政務,瞧見劉繼隆來了,二人紛紛起身行禮,接著坐回位置上繼續處理政務。
劉繼隆目光看向高進達桌案,桌上堆了許多州縣送來的圖籍。
各州縣鄉村的人口、耕地都需要實時登記,這也是劉繼隆養那么多官吏的原因。
大唐所養官員不過一萬八千余人,胥吏數量不明,而隴右不分官吏,吏可擢為官,官亦可貶為吏。
有品秩為官,無品秩為吏,這就是隴右的規矩。
吏三年無功且有過者裁汰,無功無過則保留,有功無過者拔擢為從九品下。
在這種制度下,上升通道一直存在,且競爭十分激烈。
劉繼隆看了看文冊內容,這才發現是三月的各州縣圖籍。
望著這些圖籍,他腦中想到了皇帝李漼想向隴右索要圖籍的事情,不由輕笑。
高進達疑惑看向他,他又急忙擺手示意他快些記錄。
這樣過了半個時辰,高進達才將十四州人口田畝等數據記錄在案。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