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大陣,弓弩手在前,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弓手去賊六十即發箭。”
“若賊至二十步內,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駐隊人收。”
“弓弩手各先絡膊,將刀棒自隨,即與戰鋒各隊齊入奮擊。其馬軍、跳蕩……”
“殺殺殺——”
八月初,當肅殺之聲震徹四周,狄道城北十余里外的軍營內卻喊殺震天。
作為軍鎮制度下滿編的存在,臨州鎮官兵有戰兵四千零五十人,輔兵四百五十人,共計四千五百人。
四千五百人分為三軍,分別是狄道軍、長樂軍、大夏軍,每軍一千五百人。
臨州三縣的城防,主要是由三軍輪流當值。
不當值的其余兩軍兵馬,則是在狄道城北的臨州鎮軍營操訓。
此刻,劉繼隆站在校臺之上,面前是占地近千畝的寬闊校場。
校場上,兩軍各自結大陣操訓,每軍左右兩側各布置二百余精騎,精騎身披扎甲,頭戴鐵胄,插雉翎,馬鞍兩側有硬弓、軟弓、箭囊及箭矢。
馬鞍一側掛有得勝鉤,鉤上放置丈三長槍,另一側則是掛著兩柄金瓜錘。
若是算上精騎腰間的鄣刀、橫刀,那一名精騎身上起碼有六七種兵器。
換做普通的馬匹,必然是無法承受這連人帶甲二百余斤的負重。
即便是同時代各藩鎮軍中的軍馬,馱負那么多東西,也很難進行奔襲,哪怕是短途奔襲也十分困難。
但河隴大馬不同,高大健壯的河隴大馬,主要是以昔年大挽馬和河曲馬、突厥馬培育得來的馬種。
這本是吐蕃人為己方精銳騎兵培養的馬種,結果馬種還沒開始擴散,吐蕃就先一步內亂了。
劉繼隆異軍突起后,這些馬種都被劉繼隆收攬,繼而發展出了如今的河隴大馬。
“節帥治軍才能,天下難有出左右者!”
忽的,劉繼隆身后傳來了盛贊聲,劉繼隆回頭瞥去,當即便瞧見了身為西川監軍的楊復光。
楊復光與劉繼隆談好買賣后,并未匆匆離去,而是派人回去告訴崔鉉這個好消息,他本人則是留了下來。
不過他倒也坦蕩,直接與劉繼隆開口,想要見識隴右軍之雄壯。
劉繼隆清楚,這人恐怕是想打探隴右軍虛勢,但他也并不藏拙。
適時讓唐廷了解一點自己的實力,更有助于自己安心發展。
如果能借楊復光的嘴,讓當今那位至尊了解自己的實力,恐怕那位至尊就明白先帝為什么遲遲不敢對隴右動手了。
正因如此,劉繼隆在翌日來到了臨州大營,楊復光也在隨行人員中。
面對隴右兵馬操訓,楊復光確實眼前一亮。
臨州鎮的兵馬雖然不多,但三千人對壘操訓的兵勢,卻比崔鉉在嘉州所操訓的那三萬西川新軍還要令人震撼。
楊復光并非不知兵事,所以他大致一看,便了解了隴右軍的情況。
從他所見規模來看,隴右一鎮大概是四千多人,每軍一千多人。
每軍一千五百人中,有精騎約四百余人,余下還有近千步卒。
這些步卒裝備與精騎相差不大,配有弓弩、丈二長槍和金瓜錘一柄,鄣刀、橫刀各一柄,以及弩矢、箭矢各一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