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嘭嘭嘭——”
咸通六年四月初十,伴隨著投石機的投石狠狠砸在城墻上,承平近兩年的西川,再度被戰火所點燃。
大禮皇帝祐世隆親率五千精騎,三萬甲兵及七萬群蠻突襲大渡河,黎州通望縣遭大軍圍困,城內唐軍派出精騎突圍求援。
自稱吐蕃大論的尚摩鄢率精兵三萬,部眾五萬分兵入寇西境諸州……
“臣崔鉉謹奏表天聽,酋龍率眾十萬寇黎州,而吐蕃尚摩鄢率眾八萬,分道寇維、松、翼三州,臣……”
紫宸殿內,百官齊聚,便連半年未曾露面的李漼都出現在了金臺上,但臉色尤為難看。
殿內,除鴻臚寺卿對西川急報內容的誦讀聲外,再無其它聲音。
祐世隆入寇包圍黎州通望縣,而黎州境內僅官兵一萬,通望僅駐扎了五千兵馬。
崔鉉得知此事,急忙率領嘉州的兩萬精銳馳援黎州。
不等他走入黎州境內,西境諸州連番送來急報。
維州、翼州被入寇,扶州與龍州的塘騎甚至探到隴右都護府治下的松州也出現了番騎蹤跡。
崔鉉無奈,只能命楊復光領成都五千兵馬馳援維州,同時向朝廷求援。
百官聽聞這些消息,頓時眉頭緊皺,而隊伍中的張議潮更是感到了不對勁。
“尚摩鄢怎么會有膽子與牧之決裂,還敢入寇松州?”
張議潮立馬察覺到了不對勁的地方,沉思片刻后,他的眉頭便漸漸舒展開來,已然想到了關鍵之處。
“陛下,眼下當務之急是調兵馳援西川,維翼諸州不容有失!”
“陛下,臣彈劾隴右大都護劉繼隆養寇自重,如今番寇作亂,理應由劉繼隆率兵討平!”
“陛下,臣附議……”
廟堂之上,十數名大臣先后站出來奏言,但除了身為宰相、兼領兵部尚書的徐商提出了出兵馳援的建議,其他大臣都是將尚摩鄢坐大的過錯推到了劉繼隆身上,希望由劉繼隆出兵討平番寇。
“糊涂!”
高璩出聲呵斥,隨后走出數步,轉身與那十余位大臣對峙道:
“若維翼二州丟失,朝廷令劉繼隆南下討平賊寇,豈不是拱手將二州讓與劉繼隆?”
話音落下,不等眾人反駁,高璩轉身對金臺上的皇帝作揖道:“陛下,臣請調山南西道兵馬馳援西川!”
“陛下,臣兵部侍郎鄭畋有事奏表!”
隊伍中,一名四十歲左右的官員主動站出來作揖行禮。
李漼聞言煩躁,根本想不起這個所謂鄭畋是誰,但眼見他主動站出來,卻還是點了點頭:“準奏。”
“陛下,臣以為,尚摩鄢自立背主,乃劉繼隆故意為之!”
鄭畋此言說出,殿上群臣紛紛閉上了嘴,張議潮也忍不住朝鄭畋看去。
“何以認為?”李漼眉頭緊皺,但還是詢問起來。
面對皇帝的質問,鄭畋并不慌張,而是繼續說道:“劉繼隆雖與尚摩鄢有所交戰,然獻出首級至今不過千余。”
“二者,劉繼隆出兵橫掃磨禪川,尚摩鄢理應受創甚重,為何能與南蠻聯手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