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三人陪笑,劉繼隆當即吩咐別將準備飯食,隨后與三人共飲酒宴一場,直到夜半送走三人后,劉繼隆才回到了中堂。
他并未直接休息,而是走到書房坐下,面前擺上了一本本空白的書冊。
與此同時,擢升為校尉的李陽春帶著兩名兵卒走了進來,為劉繼隆擺上了安神茶和一些糕點。
劉繼隆朝他看去,但見李陽春的右臂依舊纏著繃帶,不免詢問道:“傷勢如何?”
“勞節帥掛念,再有半個月就能拆開了。”
李陽春恭敬回答,而那兩名兵卒則是放下東西后走出了中堂。
他們離開后,劉繼隆緩緩開口道:“今日之事,都聽說了?”
“聽說了些。”李陽春點點頭,姿態一如昔日在臨州課堂上那般,好似被教育的學生。
劉繼隆頷首道:“天下太大,以隴右的底蘊,囊括三川后,治理起來便有不少麻煩了。”
“這些世家豪強和都護府的關系得把握好,若是太早表現我們的態度,恐怕會引起天下世家豪強的抵抗。”
“只要隱忍一階段,等到天下安定,到時候就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了。”
“是!”李陽春沒有反問什么問題,而是點頭應了下來。
他有自己的主見,但更多時候,他都相信劉繼隆的想法和主見。
“這些世家暫時不能除去,但他們占據大量土地也是事實,若是不除去他們,百姓就無法得到土地,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做?”
劉繼隆考校著李陽春,李陽春聽后說道:“只要官吏都是我們的人,按照真實的情況收稅,那就可以用收來的賦稅來鼓勵百姓開墾荒地。”
“綿州的情況,節帥您也看到了,許多土地都能開墾成為上等的水田,只是因為官府苛捐雜稅,官員胥吏盤剝壓榨,百姓沒有錢糧開墾罷了。”
“只要您表態并下發農具,再蠲免新墾土地三年賦稅,百姓定能開墾無數土地。”
“不過百姓沒有糧食開墾,而綿州又有許多土地在世家手中,所以不能推行隴右的公田制度。”
“不如借糧給百姓,不收取任何利息,同時嚴禁世家渾水摸魚,如此既能維系府庫錢糧周轉,又能鼓勵百姓開墾荒田。”
“待到三川拿下,再施展些手段,抓些世家豪強樹立典型,但又不把他們全部得罪死。”
“如此隱忍幾年,待天下大定,再動手也不遲……”
李陽春這話說的符合劉繼隆心意,但時局在此,他要做的不僅僅是抓些典型,而是可以利用李肇等投降他的世家,打擊那些支持朝廷的世家,并收歸他們的土地來均分百姓。
這些世家豪強,劉繼隆也不準備盡數殺死,而是另有用處。
他提筆在書冊上書寫,嘴里說道:“自夏商至如今,歷朝歷代都善于遷徙貴族、世家、豪強至邊疆之地,為朝廷開疆拓土。”
“周天子分封,秦漢強遷豪強至嶺南、河西、漢四郡亦是此理。”
“以豪強遷徙,雖然能迅速為朝廷在邊疆站穩腳跟,但這些豪強也通常會隱匿人口。”
“朝廷后續遷徙而去的人口,大多都被這群人漸漸隱匿起來。”
“因此要遷徙這些豪強,不僅要講方法,還需要手段。”
遷徙世家豪強,可以幫助朝廷穩定地方,但也容易在后續人口遷徙中,促成大家統治一地,甚至百姓只知家主而不知皇帝的局面。
為了防止世家豪強割據,所以遷徙的地方必須要容易討平,不至于尾大不掉。
隋唐兩代遷徙黔中的世家豪強并不少,但由于缺乏漢人,他們都被同化為夷了。
饒是如此,他們卻依舊能占據地方,割據自治。
元明兩朝的黔中四大土司中,播州楊氏和思州田氏就是隋唐兩代扎根黔中,卻被夷化的土司。
他們給黔中道的蠻人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卻最后被同化,自己還割據地方。
這種錯誤,劉繼隆可不會犯。
世家豪強最好投向西北、東北地區,而西南則是應該以軍隊、百姓和良家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