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畋在隴州、涇原整訓九萬兵馬,準備入夏前進攻秦州和蕭關。”
“這些消息都是合伊難支帶來的,他得知可汗要與我們為敵后,當即率領三千親族部眾南下朔方,前來投奔您。”
“高都督將其與其四十余名親族安排到了臨州,其余三千部眾被安置在朔方境內,均分田畝,發放牛羊給他們自食其力。”
李商隱將情報來源講了個清楚,劉繼隆卻沒想到,只見過他兩面的合伊難支,竟然會舉族南下投靠自己,還帶來了如此重要的情報。
他眼神閃爍,隨后看向張武,邊說邊吩咐道:“涼州是我軍糧倉之一,絕不可讓黠戛斯人搗亂。”
“張武,你傳令下去,集結隴右出身的精騎,五日后隨我北上臨州。”
“是!”張武果斷作揖應下,而劉繼隆又看向李商隱吩咐道:
“三川的情況,你應該比我還要了解,我希望你能帶著三川這數百萬百姓,過上如涼州百姓那般的好日子。”
“某定不辱命!”李商隱沉穩作揖,劉繼隆見狀擺手:“都退下吧。”
“是……”
張武應下,正準備后退,卻見李商隱并未離去,但他也沒說什么,而是退出了中堂。
“還有其它事情?”劉繼隆皺眉看向仍舊站在原地沒走的李商隱,李商隱卻繼續呈出了此前那本文冊。
“請漢王閱覽……”李商隱沉著說著,劉繼隆聞言疑惑。
他此前以為這文冊就是勸進的名單,如今就李商隱表情來看,恐怕不是什么名單。
想到這里,他接過了文冊,隨后將其打開,只見文冊首頁竟然寫上了《漢梁孝王世家譜系》。
“這是什么?”劉繼隆皺眉質問李商隱,李商隱卻老神在在道:“某與酒刺史派人前往了您的家鄉,從您族人手中獲取的家譜。”
“某早與那些族人恩斷義絕了。”
劉繼隆已經猜到了李商隱的心思,果斷將這本家譜丟到了地上。
昔年他在家鄉被吐蕃番將為難作奴,甚至要賣往邏些城為奴隸時,他那些幾家親戚都勸他老老實實被賣去邏些城,就連他阿娘也被這群人針對謾罵。
若非張議潮起義,張淮深率先攻入囚禁他的軍營,他說不定早就死在半路上了。
他不殺那群人便已經不錯,這家譜也肯定不是那群人所做,只是李商隱借助他們的名頭,弄出來的家譜罷了。
“節帥還是看看吧。”
李商隱撿起家譜,再度遞給了劉繼隆。
劉繼隆無奈接過,壓著脾氣將其打開翻看。
【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
【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為代王,以參為太原王,以勝為梁王;后徙代王為淮陽王,以代盡與太原王,號曰代王。】
【參立十七年,孝文后二年卒,謚為孝王;子登嗣立,是為代共王;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子義立,是為代王。】
【元鼎中,漢廣關,以常山為阻。徙代王于清河,是為剛王;并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子頃王湯嗣。二十四年薨。】
【地節四年,坐廢為庶人,徙房陵,與湯沐邑百戶……】
面對開篇的長篇大論,劉繼隆簡單看了個大概,差不多就是說漢文帝生四子,自己這脈是第三子劉參。
劉參本來是太原王,后來變成了代王,傳過三代后,到了武帝年間因為西漢開拓疆土而被遷徙為清河王。
地節四年,由于這位清河王犯了事情,所以被廢遷房陵。
劉繼隆繼續向下看去,隨后便見自家這脈又被封為廣宗王,結果被王莽篡漢廢黜。
劉秀光復漢朝后,本家又舉孝廉為官,后續沉沉浮浮,到了漢末已經淪落為博平縣的市掾。
簡單解釋,就是負責市場管理的吏員。
“比‘弘不仕’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