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田、張黑奴、吳丑婢、張有田……”
“你們四戶十八口為一組,每口分田七畝,組長張阿田。”
寒冬間,本該是百姓忍受饑寒的時候,但此時的關隴大地卻無比熱鬧,百姓的熱情,幾乎能夠融化所有寒冬。
京畿府咸陽縣大瀝鄉清溪里治下的張吳村曬場上,整個里的上百口人都聚集于此,目光看向了被包圍的八人。
這八人,分別有張吳村百姓選出的村長,以及兩名丈田造冊的縣衙白直,還有五名披甲的漢軍。
面對數百口人的圍觀,五十多歲的張村長看向了身后的白直,恭敬道:“李白直,村里的百姓都分好組了。”
“嗯……”
面對張村長的回答,長相普通的李白直主動開口道:“各戶能做主的人留下,其余人都回家去吧!”
“都聽見沒!”張村長聞言附和開口,村民見狀紛紛散去。
此時的他們已經結束了秋收,每個人都得到了糧食,故此倒也沒有幾個月前那般慘淡了。
唐代的鄉村基層管理,主要采用“鄉—里—村—坊”多級體系,以“鄉里制”為核心,輔以“村坊制”,形成嚴密的戶籍和賦役控制網絡。
鄉是這個制度中最高單位,京畿之地數量較多,每縣轄五到十個鄉不等,每個鄉約有五百到一千戶不等。
在過去,鄉里設鄉長,但并非正式官職,多由地方豪族擔任,負責統計戶籍、監督里正執行賦稅、徭役。
漢軍到來后,鄉設鄉長、巡檢兩個流外官員,每年領俸祿十五貫、布二匹,或折色為二十石糧食。
鄉長負責治理,巡檢負責治安。
由于劉繼隆廢除徭役、奴隸等制度,因此百姓干活都需要發放工錢或糧食,盡管數量不多,但總比自帶糧食做徭役要好。
正因如此,鄉長治下有兩個白直協助統計戶籍、田畝,賦稅,以及動員百姓修葺官道和發放工糧。
巡檢麾下只有每年征募的二十個民夫,這二十個民夫需要參與訓練,每月由社倉發二斗月糧。
鄉的下轄單位是里,每個鄉轄五里,每個里約有一百戶。
由于基本盤變大了,類似隴右時期那種每個鄉村都有白直的局面便難以維持了。
正因如此,漢軍治下“里”的里長,由鄉長、巡檢監督,由各村百姓從里內選拔。
這種選拔制度,從先秦時期便已經開始,到唐代已經十分成熟了。
里長得到百姓選拔后,當即前往鄉里接受掃盲。
之所以需要他們接受掃盲,是因為在漢軍治下,里長需要負責“手實制度”和征收賦稅等事務。
手實是唐代基層戶籍管理的核心文書,由民戶自行申報家庭人口、土地、財產狀況,經里長核實后作為賦役征發、土地分配的依據。
漢軍沒有徭役征發,所以手實制度主要就是統計里內人口、土地和牲畜屋舍等財產狀況,方便征收賦稅,動員百姓。
里長每年可以從社倉領取五貫錢的俸祿,并不多,但也是個有收入的差事。
里下設村,村子數量不等、戶口不等,小村幾十戶、大村上百戶。
正因如此,村長基本是由里長兼任管理,若是管理不過來就設村長,幫忙管理。
城池內的“坊間”,便與里、村級別相當,同設里長。
此外,唐代對普通百姓的監察,主要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20戶),五保為“里”(100戶)。
這么做,不僅方便百姓之間互相監督,舉報鄰里逃亡、隱匿戶口等事宜,也方便官府徭役百姓,協作完成官府差科(如運輸、修路)。
漢軍到來后,為了方便恢復農業生產和平常開墾荒地,所以劉繼隆將隴右的生產制度搬到了漢軍治下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