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內,劉繼隆坐在主位,手里拿著文冊,仔細觀看。
韓正可與崔恕不在堂內,只有高進達在等待劉繼隆吩咐。
劉繼隆手中手冊,乃是入冬以來,他吩咐各縣鄉里統計,因饑寒而死的百姓數量文冊。
長久之后,他將文冊放下,長嘆道:“今歲各道雖然沒有因為饑餓而死的百姓,但因寒冷而死的百姓卻不少。”
“諸道三千余七十八人……”
他說著今年入冬,因為熬不過寒冬而去世的百姓數量,高進達聽后也頷首道:
“渭北和邠寧等處,已經從隴右分調了五百多名熟練的礦工。”
“按照工曹衙門所說,渭北和邠寧的礦區,若是能用上火藥和礦軌、馬車等物,產量興許能翻上十倍不止。”
唐代煤炭,主要用于冶鐵,而到了宋代,由于人口變得稠密,樹林變少,加上煤炭利用范圍變大,故此煤炭產量翻了七八倍。
到了明代,產量更是在宋代基礎上,翻了三倍不止。
隴右得益于劉繼隆指點,加上利用黑火藥修路,開采深山煤礦,故此產量向來不低。
劉繼隆想要在北方推廣煤炭,原因除了為百姓取暖外,還有就是將煤炭價格打壓下來,以此保障砍伐木柴的百姓變少。
就他此前在關內道行軍打仗所見來說,關內道百姓砍伐樹木的問題十分嚴重。
除此之外,還有北方黨項和當地百姓濫牧的情況也很嚴重。
繼續按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估計三百年后,河南地的沙漠,最少擴大好幾倍面積。
更何況唐代的關內道起碼還因為晚唐和五代十國的戰亂而減少了許多人口,而今關內道和關中太平,人口絕對比北宋初年的關內道和京畿道要多。
任由百姓砍伐樹木,估計三百年都用不了,河南地的沙漠便能形成沙塵暴,吹向中原了。
實際上,劉繼隆想要借助晚唐余暉的溫暖期,往河套的前套和后套盡量遷徙人口。
豐州和勝州人口并不多,面對幾字灣的黃河泛濫,當地的人口根本不足以修建水利工程來分流、抵擋黃河泛濫,繼而也就無法開發當地的荒地。
如果現在不開發,等到后續全球氣溫下降,黃河將變得更加泛濫。
劉繼隆沒有記錯的話,隨著漢唐修建的河套舊渠因為得不到修葺而被黃河吞沒,加上宋遼金時期河套不算太平,最后蒙古人屠刀南下等等事件發生。
前套與后套地區的農業,徹底退化到了先秦以前的程度,甚至由于全球氣溫下降,北方降雨減少的背景,哪怕到了清代中前期,河套地區的農業也沒有恢復到漢唐景象。
如果自己能遷徙人口前往前套和后套,將河套的唐徠渠進行修葺和擴建,那河套地區的農業生產也能得到穩定發展。
不僅如此,河套北部陰山與狼山的煤礦和鐵礦也能得到利用。
想到這里,劉繼隆對高進達說道:“關內道那邊,告訴曹茂可以將流離失所的百姓遷往豐州和勝州,重新修復并擴修唐徠渠。”
“依靠黃河,只要將唐徠渠擴修并完善,多束水閘,不僅能將豐州、勝州的屯田恢復到開元年間的百萬畝屯田,興許還能不斷擴張。”
水利工程對于農業十分重要,好的水利保障,可以讓田畝產量增加一到兩成。
明代后期,土默特部由于水利工程修建太少,加上小冰河期降雨減少而干旱,數十萬眾的土默特部分崩離析。
明明萬歷年間還能出動三萬披甲騎兵入寇,結果等到明末清朝西進的時候,土默特部連三萬男丁都湊不齊,被清朝順手就當野怪收拾了。
倘若土默特部能多修水渠,多掘水井,保持俺答時期三萬披甲騎兵的數量,清朝也不可能輕輕松松將漠南打穿。
雖說唐宋交際,不太可能有明末小冰期那般寒冷,但劉繼隆還是覺得有備無患。
不趁強盛的時候多多修建利民工程,等到朝廷露出頹勢,百姓的日子只會更難熬,開疆拓土亦是一樣的道理。
不過開疆拓土,也得根據時代背景不同,選擇好開疆拓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