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災面前,人力格外渺小,劉繼隆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將影響降低到最小。
在他這么想的同時,整個洛陽城也在因為他的幾條政令而變得忙碌起來。
一時間,六軍包圍各家府邸,三司官員不斷搜查證據,弄得官吏人人自危。
在這其中,居住在路巖府邸不遠處的李昌符、李昌言兩兄弟,更是親眼看著三司將一箱箱的金銀絹帛往外搬運,看得二人冷汗直冒。
“直娘賊,人皆言劉繼隆有信,他應該不會對我二人下手吧”
李昌符有些緊張,李昌言卻安撫他道:“他沒有授予我二人職官,只是授予郡公,我二人也對他毫無威脅,何必收拾你我”
李昌言的話,令李昌符稍稍安定了些。
二人投降劉繼隆后,便被授予了岐山郡公和岐陽郡公的爵位。
郡公為兩千戶食邑,即兩千戶百姓所擁有土地的賦稅歸其所有。
由于劉繼隆廢除雜稅,攤丁入畝,因此食邑者的收入,主要緊跟朝廷制定的稅收。
劉繼隆分給二人的食邑還算不錯,都是每戶擁有田二十畝以上的中、大戶,保障了每人每年起碼有一萬二千石的收入。
這些收入,由當地縣衙征收,然后再折賣為錢,交付給他們。
這么做,主要是為了杜絕勛臣騷擾百姓,畢竟對于沒有職官的勛臣來說,即便他們想要收拾一些縣官,卻也沒有那么容易。
“這劉繼隆還是個厚道人,給你我的都是實封的食邑,這比以前刀頭舔血好多了。”
李昌言感嘆著,盡管掌握權力很舒服,可當對手是劉繼隆這種人后,那就十分不舒服了。
如今能解甲歸田,也算是提前享受太平了。
如李昌言這么想的人不在少數,其中也包括了剛剛被收復的幾個藩鎮。
雖然諸如兵馬使、都將、都虞侯都被裁汰,但大部分都得到了散階或縣子、縣男的勛爵。
這群人都被劉繼隆遷入洛陽,專門聚集在幾個坊內監管。
雖說開的待遇高,但他們數量少,每年耗費不過十幾萬貫,比起打仗的費用,可謂便宜。
正因如此,斛斯光、安破胡進軍義成、忠武,以及陳靖崇調兵宣武的過程并沒有出現什么問題。
但與劉繼隆預料的相同,朱溫接到朝廷旨意后,也并未選擇帶兵南下,而是繼續待在兗州。
時間一晃便是半個月,而此時劉繼隆也終于在漢王府門口見到了遠道而來的悟真。
“漢王千歲……”
“大德。”
漢王府門口,三百多名沙州僧人在悟真的率領下,正在對著劉繼隆恭敬行禮。
劉繼隆見狀,雖說知道僧人太多對朝廷不好,但他需要這些僧人,因此他便恭敬回了個禮。
待他起身,他便對身旁張延暉吩咐道:“將所有大德安排往白馬寺休息。”
“是!”張延暉應下,隨后便帶著三百多名身形消瘦的僧人往白馬寺走去。
悟真被留了下來,而劉繼隆也終于有時間重新打量悟真。
五十多歲的悟真,身穿普通的灰色僧袍,留著二尺長須,眉毛濃密,令劉繼隆感到了略微的陌生。
只是四目相對間,感受到對方依舊慈善的目光后,他又重新找回了昔年感覺,于是掛上笑臉:“多年不見,今日請大德前來,也是為了弘揚佛法之事。”
“弘揚佛法嗎”悟真輕笑著點頭,目光在劉繼隆身上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