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瞻所想的,自然是李炎或李忱的女兒,但這些女兒大多出生在會昌、大中年間,基本都被李漼給許配給他人了。
蕭溝與他所想卻不同,故此在他開口后,蕭溝便道:“同昌公主為先帝所鐘愛,且年齡適配,若與劉牧之結合,定能誕下子嗣。”
“如今天下心向唐者甚眾,雖無力扶持大唐,然劉牧之亦需支持,故尚公主而可定朝野。”
“這!”劉瞻瞪大眼睛,他還真沒想到蕭溝竟然想著讓劉繼隆娶李梅靈,畢竟劉繼隆和李漼同年,雖說劉繼隆長子不過十三歲,但到底是一個輩分的人。
讓劉繼隆娶李梅靈,這不是變相讓劉繼隆矮了李漼一倍嗎
以劉繼隆和李漼的恩怨來看,劉瞻自認為劉繼隆不會答應。
對此,蕭溝則是解釋道:“某清楚劉牧之性格,其人重信義與百姓,若能娶公主而安定局勢,他定不會拘泥這些細節。”
“公若不信,某可邀鄭、李、王三位尚書前來,想必三位也定不希望太宗血脈受損。”
“這、唉……”劉瞻嘆了口氣,隨后只能點頭道:“只怕三人不會前來。”
劉瞻自然清楚當初北司的楊玄冀等人把王式、鄭畋坑的有多慘,李忱在位時,南衙北司更是不斷為難李商隱,所以對于三人是否會來,劉瞻有些沒底。
相比較他,曾經在劉繼隆麾下任職的蕭溝卻十分清楚,對于這群人來說,太宗和大唐是兩件事。
只要訴求合理,三人便沒有拒絕的理由。
“某現在就去操辦此事。”
蕭溝頷首,隨后起身向外走去,而同在南衙當差的王式、鄭畋、李商隱等人也很快接到了蕭溝的邀請。
對此,三人的反應幾乎一致,都是派人將此事通稟漢王府,等待劉繼隆回應后,他們才起身前往了門下省衙門。
前后不到一個時辰,三人抵達時,此處衙門內已經出現了不少官員。
在這其中,還有劉繼隆的外兄(舅子)封邦彥及張氏在京當差的張淮澄。
劉繼隆到來后,雖然沒怎么和封邦彥走動,但對封邦彥和張淮澄的賞賜卻不少。
眼下封邦彥擔任戶部侍郎,張淮澄則擔任刑部侍郎,二人另外還有三品的文散官和縣伯的爵位。
眼見此地來了這么多人,以王式為首的三人便放松了戒備。
他們三人被安排坐在左首位,而右首位則是留給了張淮澄和封邦彥等人。
堂內數十名官員,大部分都是正五品及以上的實職官,其中不少人都是劉繼隆從長安調遣而來,但昔日曾經為唐廷官員的官員。
眼見蕭溝、劉瞻召這么多人前來,他們也紛紛安下心來,而蕭溝與劉瞻看到這么多人都來了,隨即說道:
“自古而今,凡王朝交替時,前朝宗室多遭屠戮,而今太宗血脈不過百六十余人,若遭折損則我等臣虧難當。”
蕭溝這話說出后,堂內不少官員紛紛皺眉,畢竟蕭溝幾乎是把日后的事情放到了明面來說。
他們想走,但看見李商隱及王式、鄭畋沒有離開,便紛紛耐下了性子。
蕭溝也知道,這種對劉繼隆針對性太強的話不能多說,所以他話風扭轉道:
“王朝交替,實乃天數,大唐傳國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四年,乃歷代之最,天眷于此而終,無可奈何。”
雖說兩漢的概念在唐代興盛,但還是有不少人并不認可,動輒稱呼大漢傳國四百年。
不過如今顯然不是爭論這個的時候,所以諸多官員也沒有反駁蕭溝的話,而是繼續聽下去。
“漢王仁德,然其麾下畢竟多白衣出身,恐威脅太宗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