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隆簡單吩咐過后,便看向李商隱說道:“國子監治下官學教習、學子數量,如今有多少了”
李商隱見劉繼隆詢問,便知道不需要避諱,故此躬身道:“隴右大學學子三萬四千余名,小學學子八萬四千余名,其余諸道學子七萬八千余名。”
“關西教習,計二萬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提及此處,李商隱不免繼續作揖:“此事,臣正與與殿下商議。”
“諸道紙筆硯墨,均有朝廷提供,每歲耗錢二百四十余萬貫。”
“臣以為,如今隴右百姓大多變得富庶,朝廷也官員充足,是否可廢除紙筆硯墨待遇,不再提供飯食。”
“若是如此,朝廷可在山南東、河東及東畿之地辦學,使十數萬學子獲得讀書識字的機會。”
劉繼隆集中錢糧,保證小部分人讀書,為的是培養毫無背景的平民子弟來充當官吏。
當初隴右百廢待舉,所以劉繼隆用絲綢之路的收益來養數萬學子。
如今幾年過去,隴右學子數量翻了許多倍,繼續維持隴右學子這樣高的待遇,顯然有些不切實際。
朝廷歲入是有限的,隴右的資源多了,其它地方的資源就少。
李商隱寧愿廢除隴右學子的高待遇,繼而給予更多平民子弟學習的機會,也不愿意隴右一家獨大。
對此,劉繼隆沒有直接同意,哪怕他知道李商隱說得對。
因為隴右的高待遇,本就是他默許的。
若是現在廢除這些待遇,隴右出身的官吏肯定會紛紛奏表,甚至攻擊李商隱。
“如今太平未定,暫且不必改變紙筆硯墨待遇,但免費飯食確實可以廢除了。”
“自明年六月起,隴右各州縣官學食堂仍舊開辦,飯食依照當地物價制定。”
劉繼隆話音落下,李商隱松了口氣,他知道劉繼隆不會全部同意,能廢除一條他已經十分高興了。
“若是如此,隴右官學每年可省下三十萬貫。”
隴右官學待遇,可見一斑,要知道飯食還只是小頭,真正的大頭還是紙筆硯墨。
二人沒有提及關西諸道的學子待遇是否廢除,因為現在的關西除隴右外諸道,大部分都才安定不過兩三年時間,還在恢復生產的階段。
不過不管如何,隨著天下統一,隴右和關西的這些高待遇都會陸續廢除。
免費教育是必要時期的必要手段,但隨著疆域和人口不斷擴張變多,以當下的生產力,根本無法維持這種免費教育來面向天下人。
別說面向天下人,就算劉繼隆偏心隴右,但隴右人口不斷提升,隴右消耗的財政也會不斷提升。
昔年只有四萬多學子時,每年耗費不過五六十萬貫,憑借絲綢香料貿易所獲利潤,加上金銀銅礦的產出,足夠供養他們。
如今才六年過去,這學子數量就翻了三倍,如此不斷翻倍,便是集天下賦稅都難肥隴右。
隴右這種集結大部分資源,培養一小撮人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平定天下后,劉繼隆便可以著手廢除了。
想到這里,劉繼隆對幾人道:“可還有事啟奏”
幾人沉默不語,見狀劉繼隆示意幾人退下,而王式與鄭畋、羅隱、陸龜蒙都先后離去,只留下了高進達和李商隱。
高進達眉頭緊鎖,眼見沒了外人,這才作揖道:“殿下,此舉恐怕會引起不少官吏的不滿……”
劉繼隆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他也知道這樣做的后果。
廢除免費飯食,這算是劉繼隆對隴右出身官吏將領的試探。
他可以給予麾下弟兄們富貴,因為他時代背景在這里,但大的國策方針是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