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經沒有多余的兵馬抽調,所以先討平朱全忠,然后再集結兵馬從三個方向夾擊魏博才是正道。
“臣也不建議攻打魏博。”
劉瞻見到劉繼隆表態,繼而對劉繼隆作揖道:“魏博反叛,成德、盧龍二鎮固然會關注,但卻不會因此與朝廷為敵。”
“可若是朝廷攻入魏博境內,那性質就大抵不同,三鎮中,成德素以瑯琊郡王王武俊“摧強扶弱”的理念來制衡河朔關系。”
“若是朝廷擺出覆滅魏博的態勢,那成德鎮必然會出兵,而盧龍鎮內,哪怕有張允伸反對,但張公素等人也絕對會煽動諸州刺史,對我軍發起進攻。”
“我軍在義昌、義武的兵馬不足,即便曹都督率軍抵達,我軍對河朔三鎮沿邊布置的兵力,也不過堪堪十萬。”
“以十萬兵馬對付三鎮十余萬鎮兵,恐怕難以收場……”
劉瞻對三鎮的態度,還是延續了中唐以來的態度,覺得三鎮會共進退,避免被朝廷逐一擊破。
只是如今的三鎮,早就沒有了類似王武俊、張仲武、田承嗣、李寶臣那般人。
指望他們共進退,還不如指望高駢覺得自己年老而向劉繼隆投降。
因此面對劉瞻的話,劉繼隆也沒有表露出保守的態度,反而肯定道:“三鎮局面已有百年,吾自然要將其討平。”
“眼下兵馬尚未聚集,且兵馬亦需要休整。”
“先討平朱全忠,將義武、義成、天平、義昌、代北等處春耕忙碌結束后,待到收割夏糧,便可對三鎮動兵了。”
劉繼隆既然答應了張議潮要三年平定天下,他自然不會畏畏縮縮。
眼下已經是乾符二年,去年討平了河東、大同、義武、義昌、天平五鎮,今年就該討平兗海、魏博、盧龍、成德四鎮,收降淮南、感化二鎮。
屆時長江以北除高駢所掌握的江北七州外,其余盡屬于他,便是時候開始謀劃南征的事情了。
“殿下……”
忽的,堂外響起唱禮聲,眾人循聲看去,但見身穿綠袍的三名官員帶著一盤盤迭起來的文冊站在門口。
“河東、大同、義武三鎮的圖籍送抵,殿下是否現在查閱”
距離攻下三鎮已經過去三個半月了,派往河東的崔恕,也終于將三鎮的土地人口重新登記清楚。
劉繼隆看向三人頷首道:“拿進來吧。”
三人聞言微微躬身表示行禮,接著將木盤端到了劉繼隆桌案后離開。
劉繼隆拿起文冊開始翻閱,雖說文冊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細枝末節的事情,劉繼隆可以留著晚上慢慢看,現在主要看看匯總即可。
簡單翻閱后,劉繼隆便直接對堂內群臣說道:“三鎮的圖籍已經重新登籍造冊,河東、代北二鎮有二十五萬四千余戶,一百二十六萬余口,四百七十余萬畝。”
“義武鎮有四萬余戶,二十三萬口,一百三十三萬畝。”
劉繼隆簡單與眾人說了個大概,繼而接著說道:“如今河東道盡在朝廷手中,然戶數不過四十七萬戶,口不過二百二十余萬口。”
“回憶開元,河東六十六萬戶,三百九十萬口,而今卻不足昔年六成,可悲可嘆。”
他這番話,不免讓群臣都暗自感嘆起來,不過他們感嘆的不是河東道,而是屬于河北道的義武鎮。
要知道昔年義武治下足有十余萬戶,近八十萬口百姓,而今竟然只剩二十三萬了。
自安史之亂到如今百年,卻依舊沒有恢復曾經的人口,這也與唐廷不斷抽調河北三鎮兵馬,加上河北素來不太平導致。
“如今朝廷治下八道,人口一千七百有余,卻不足昔年河北、河南兩道人口。”
“百姓如今額定賦稅什二,未有政令而不得征收任何苛捐雜稅,凡有發現者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