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早已接受了劉繼隆日后會登基為帝的官員們來說,劉繼隆越快稱帝,他們心里就越高興。
自安史以來,藩鎮牙兵動輒驅逐刺史、節度使,而劉繼隆則是以武力將諸鎮討平,覆滅遣散諸鎮牙兵。
如今劉繼隆又在河北廢除節度使制度,恢復到了都督府、觀察使這種文武分治的制度。
這種制度的壞處是限制并降低了地方官員的權力,好處就是文武互不干涉,許多官員也能安心赴任。
當然,整套制度最為關鍵的還是看當地的軍隊情況,如果依舊是藩鎮牙兵換個名字繼續從軍,那許多官員自然不敢赴任。
不過如今天下以漢軍為主,便是盧龍鎮這種邊疆地區,劉繼隆也僅僅只是吸納了區區一萬人,仍舊以漢軍為主。
有軍紀森嚴的漢軍做幫手,官員們便是連盧龍這種地方都敢闖一闖。
只是他們能否下放,這還得看南衙的高進達是如何安排的,所以如今高進達辦公的政事堂便成為了許多官員求進之所。
“三月初時,朝廷剛往齊魯之地派遣了四百多名官員,兩千余名吏員。”
“如今魏博、昭義、盧龍皆已收復,以某所見,須得派遣六百名官員,五千名吏員才能堪堪將當地治理好。”
政事堂內,高進達平靜的對堂內的劉瞻、蕭溝及其他六部、都察院等官員商討著派往河北的官吏數量。
這個數量說出后,眾人均沒有表示反對,畢竟盛唐時的吏員多達十萬之數,而河北作為曾經的人口重地,哪怕經過百年折騰,其人口數量也并非其余諸道可比的。
五千名吏員,加上當地選拔的部分吏員,差不多也能撐起整個河北,數百萬口百姓了。
“是否應該將成德算上”
劉瞻開口詢問,高進達聽后頷首:“成德有四州,人口稠密,理應增派三百官員出鎮,吏員調派三千如何”
“可!”眾人紛紛頷首,而高進達也看向了戶部左侍郎封邦彥。
“戶部估計,若是以朝廷新制,維持這九百官員,八千吏員的州縣衙門,所需錢糧大約幾何”
面對高進達的詢問,封邦彥只是用數據相近的劍南道兌換,再額外增加些開支后,便主動作揖道:
“所耗錢糧約折色在四十萬貫左右,不過若是要維持縣鄉巡檢麾下的民兵的話,還需要額外支出八萬貫,約在四十八萬貫左右。”
“此外,殿下如今所設河北都督府,都督府下轄的官員及兵卒的軍餉俸祿,以及日常維系所需,折色約在八十萬貫。”
“如今諸鎮文冊尚未送抵洛陽,但若是以會昌年間諸鎮所奏圖籍情況來看,朝廷每年在河北所能征收的賦稅折色為二百七十萬貫左右。”
封邦彥話音落下,堂內群臣紛紛點頭,劉瞻更是補充道:
“諸鎮奏表朝廷的圖籍,肯定有所隱藏,厘清河北人口、土地是件耗費精力與時間的事情,起碼需要一兩年才能厘清。”
“不過以朝廷新政后的稅額,河北道肯定能征得不低于三百萬貫的稅額。”
劉瞻已經按照比較保守的情況來說了,劉繼隆制定的稅額,比河北各鎮所定稅額要低出一半。
河北諸鎮零零總總加起來,常備最少十八萬兵馬,若是連六百萬貫稅都收不上來,那也不可能維持那么多兵馬。
如今劉繼隆將諸鎮蕩平,只剩下個成德,等成德蕩平后,即便再增加數萬兵馬,也不會影響到河北道財政結余的結果。
“若是有三百萬貫賦稅,河北道的兵馬還是得酌情再增加些許。”
“確實,三萬五千兵馬著實太少了,河北道不比其他地方,北邊的奚人和契丹人并不好對付,還需要協助河東道防備韃靼入寇。”
“若有三百萬稅額,興許可以增兵至七萬,不過河北、河東的百姓不可用,恐怕得從關西募兵。”
“關西的募兵,軍餉似乎不低,河北道能應付過來嗎”
“實在不行便削減些兵額,但始終要增加些,三萬五千確實太少了。”
劉瞻、蕭溝、封邦彥、張淮澄等人紛紛討論著河北地的情況。
他們也十分防備關東兵馬,畢竟兩淮及河北、河東的募兵風氣確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