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何必著急,左右也不過十年時間,定然能等到的。”
李明振這話倒也沒錯,安西、北庭都護府雖然覆滅百年,許多軍堡破敗,耕地拋荒為草地,但這些草地始終是經過精耕細作的土地。
復墾這種土地,省去了砍伐樹木,掘樹根及石頭的困難,只需要三年左右就能恢復如初。
眼見張淮深還是不滿意,李明振只能道:“如今中原動亂,無疑是遷徙人口進入西域的最好時候。”
“昔年西州、伊州漢人,盡皆都是戰亂時期涌入,您治下雖有七州二鎮,人口卻不過五十余萬。”
“以五十余萬百姓就想要治理如今的西域,無異於癡人說夢。”
“趁此機會向漢王殿下說明情況,繼而遷徙人口,才是我軍眼下應該做的事情。”
李明振覺得自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可張淮深依舊執道:
“即便如此,我軍已然集結,且于闐、仲云兩國已然承諾出兵,我軍若是爽約,必然損失天朝尊嚴。”
“此役不可結束,但戰后所駐兵馬可酌情削減。”
“朝廷那邊,你替某手書送往朝廷,請劉牧之遷徙百姓至西域而來。”
“此外,甘州崔氏勢大,心向朝廷,倒是可趁此機會,將甘州兵馬撤出,請朝廷從涼州調遣兵馬,將甘州交給朝廷治理。”
張淮深無心割據稱王,在他看來漢家本是一體,更別提如今朝廷還是劉繼隆做主了。
趁此機會,將受朝廷影響最大的甘州交給朝廷治理,雖說少了數萬百姓的賦稅,但卻能將數千兵馬從甘州抽調至西域,正合他意。
李明振聞言錯,不免道:“此事是否要返回沙州,與衙門之人商議過后再定下”
“不必!”張淮深斬釘截鐵的打斷,畢竟在他看來,如今的局面是他叔父和他與劉繼隆打下的河西那些豪強只有接受這一條路,若是他們有意作亂,大不了自己帶兵將其討平便是。
他想的比較簡單,李明振心里並不支持,但他卻十分清楚,如果張淮深真的把局面鬧僵了,那劉繼隆必然會出手為他收拾河西的爛攤子。
以此前河西豪強們對劉繼隆的態度,劉繼隆若是出手,這群豪強恐怕有得受了。
“此事,下官會去操辦的。”
李明振只能嘆口氣,心道張淮深也是好運,遇到了劉繼隆這種重視西北和他的明主。
若是換做旁人,以張淮深如此做法,必然會得罪河西所有豪強。
張淮深雖說在培養了不少平民官吏,也將他們安插進入了軍隊,並從朝廷引援了劉繼隆的人來控制河西和西域。
但是說到底,張氏畢竟是靠著河西豪強起家的,這與劉繼隆有著根本的區別。
張淮深魔下兩萬七千多軍隊里,有大半都在豪強手中。
雙方若是爭斗起來,必然會給回鵑、葛邏祿等部可乘之機。
換做以前,李明振肯定不會支持張淮深,但如今不同。
他是張議潮的女婿,稱呼張淮深為大兄,而劉繼隆對張議潮和張淮深都格外敬重。
河西豪強再強,還能強得過劉繼隆
因此他自然要緊緊跟隨張淮深腳步,日后謀個前往中原,享受富貴的機會。
這般想著,他與張淮深前往城外的軍營,很快便見到了在校場上聚集起來的八千歸義軍。
他們看上去並不強壯,但眼底的野性和殺氣卻令人膽寒,而他們所裝備的軍械更是屬於精銳中的精銳。
刀、橫刀、金瓜錘、步類、強步弓一張、弓弦多條、精箭兩壺,內甲一套、鐵扎甲一襲,人均皆有乘馬、挽馬各一匹。
這樣的八千精銳,放到此前的中原諸鎮,可以養鎮兵兩萬甚至更多。
這些兵卒,年紀從十七八到四十五六不等,皆是跟隨張議潮、張淮深、劉繼隆等人在河西、西域南征北戰的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