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縣令小心開口,劉繼隆聞言收回心神,爽朗笑道:“走!”
在他的示意下,河陰縣令帶路走下鼓樓,而此刻街道上百姓數不勝數,漢軍提前清理出街道,守在兩側護衛劉繼隆安全前進。
百姓們伸出頭朝他看去,但見他從遠處走來,身旁跟隨十余名平日里難以見到的官員。
“那便是漢王”
“這漢王,某為何有些熟悉”
“對對對!他是住在臨河坊的那位出眾郎君!”
“那位竟是漢王殿下”
兩個月來,劉繼隆時常出沒河陰各處,河陰百姓早就記住了他這么個出眾的存在。
如今再見,卻得知他是那聞名天下的漢王,自然騷動起來。
迎著他們的目光,劉繼隆繼續向著縣衙靠近,而隨著他愈發向縣衙靠近,見到他的百姓也就越來越多,騷動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當劉繼隆來到縣衙外的時候,此處的街道上已經被漢軍將土列陣隔絕為兩塊。
高舉火把的百姓驚訝於劉繼隆便是當今漢王,而劉繼隆則是走到了縣衙門口擺好的社火面前。
“請漢王殿下請神.
當祭祀開始,劉繼隆面不改色的走出隊伍,來到社火面前。
這時,十二名七八歲的孩童跟隨走出,頭戴木質彩繪的獸面面具,列陣圍繞社火。
幾名吏員將一面鼓端到了劉繼隆面前擺放好,隨后遞給劉繼隆兩支鼓槌,
待劉繼隆接過,五十名頭戴各類彩繪面具的樂師繼而走出,兵卒將樂器盡數拉了出來。
當所有準備好后,劉繼隆開始慢慢敲擊小鼓,但見鼓聲開始作響,十二名孩童便開始動了起來,五十名樂師也紛紛升始奏樂。
他們按照劉繼隆的鼓點進行奏樂,而戴著獸面面具的孩童們則是按照十二地支方位跑位,配合鼓點做吞、撕、踏等動作。
“社公社母莫嗔,聽我曲歌喧喧;今朝酌酒燒錢,但愿牛羊滿圈“
“嗚吼!嗚吼!嗚吼—”
隨著劉繼隆開口唱出祭詞,整個祭祀也進入了高潮,外圍的舉著社火點燃火把的壯丁紛紛開始捶胸頓足,口喊“鳴吼”。
數百字的祭詞唱完,曹茂連忙端著木盤上前,左右還有持著長戈與木盾的兵卒。
木盤上擺有銅製的金黃色四目面具,劉繼隆放下鼓槌將面具戴起,隨后便從兵卒手中接過了長戈與描繪獸面的木盾。
曹茂接替劉繼隆,持鼓槌開始有節奏敲打起來,而劉繼隆則是戴上面具后左手持盾,
右手持戈,動作夸張的開始舞蹈起來。
“柞伊始,澤雨其濛;千耦其耘,但濕————”
面具下,劉繼隆聲音沉著,整個人在社火與四周火把照耀下顯得高大且具有神性。
那些舉著火把的壯丁見到劉繼隆輕輕鬆鬆的將長戈舞動,紛紛激動地加大“鳴吼”聲數千人捶胸頓足,高呼嗚吼,聽得人不知為何,熱血沸騰。
隨著時間推移,劉繼隆手持長戈木盾,足足舞樂了半個多時辰還不見休息,這更是令四周百姓都覺得所謂漢王,乃天命承授者。
社火主祀舞長戈木盾,哪怕是訓練有素的,也不過只能舞樂兩刻鐘。
哪怕是那些上了年紀,足有七八十歲的老者,也沒見過有人能超過三刻鐘。
如今劉繼隆輕輕鬆鬆便舞樂半個時辰,且看上去依舊體力充沛的樣子,這如何讓人不震驚。
百姓都認為他是得到了上天的相助,這才能做到毫不疲倦的舞動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