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依托城池層層防守,再堅壁清野的讓漢軍募集不到足夠的民夫,拖到入夏并非不可能。
只是劉繼隆調派江淮兵馬南下,若是江淮兵馬不受嶺南氣候影響,那便注定天復只有兩年壽數。
思緒落下,高駢凝重道:“都去操辦吧,曲江守不住就退往湞陽,先將百姓與輜重轉運湞陽。”
“末將領命!!”聽到高駢這么說,眾將雖然感覺到有些許慌張,但還是紛紛作揖應下了此事。
他們本以為高駢會率領他們與城外的八萬漢軍決戰,可如今看來,高駢并不想與其交戰,而是依舊秉持著后撤拖延時間的手段。
在他的敕令下,韶州十余萬百姓被遷往了南邊的湞陽,只留下了三萬兵馬繼續在曲江堅守。
不過沒有了足夠數量的民夫,曲江告破也只是時間問題。
“放!”
“轟隆隆——”
時間不斷推移,隨著兩天時間過去,曲江的城墻儼然從夯土包磚變成了沙袋城墻。
眼看堅守不住,加上百姓已經撤出六十余里,高駢這才下令大軍撤往湞陽。
在他下令撤退后不到半日,漢軍的塘騎便發現了不對勁,隨后開始渡河偵查城內情況。
在得知高駢撤兵后,塘騎便連忙將此事回稟了王式。
王式下令大軍挺進曲江的同時,也不忘派出塘騎搜捕四周,看看王式給他留下了多少百姓。
果不其然,不過半日時間,根據塘騎回稟,整個韶州的百姓都被高駢遷往了南邊。
“十幾萬百姓,就只給我軍留下了不到三萬的孤寡老弱,這高千里還真是果決!”
陳靖崇看著塘騎回稟的消息,咬牙切齒的說著。
相比較他,早有準備的王式則是趁機說道:“高千里手段果決,此前在三川時便常常遷徙百姓,堅壁清野來限制我軍,如今自然也不例外。”
“若老夫猜得沒錯,諸如桂、賀、連、潮等州,應該都會在明知不敵后如此行為。”
“老夫會奏表殿下,將此前湖南、江西等處投降的叛軍和其家眷遷至韶州、桂州等處。”
“殿下喜歡移民實邊,想來是樂見于此的,讓高駢做惡人南遷百姓,總比讓我們南遷百姓要好。”
王式也清楚移民實邊的好處,所以他并未著急追擊高駢。
在他寫給劉繼隆的奏表中就提到了驅趕高駢,讓高駢強行遷徙百姓,以此來增強朝廷在嶺南的實力。
嶺南雖人口百萬之眾,但實際上卻有兩百余萬,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苗瑤洞蠻,不服朝廷管教。
以往朝廷雖然能輕易將其討平,可受限于嶺南漢家人口不足而只能放任土官自治。
若是能遷徙幾十萬漢人進入嶺南,尤其是進入嶺西和安南等地,這些苗瑤洞蠻便鬧不出什么事情,朝廷在當地用兵的成本也會不斷降低,繼而將整個嶺南都納入朝廷統治之下。
想到此處,王式便對陳靖崇繼續吩咐道:“諸如江南各處的降卒,也皆遷徙至嶺南,發放土地,助其在嶺南早早安家置業。”
“是!”陳靖崇雖然不知道王式不著急進攻高駢,但也知道移民的好處。
畢竟當初隴右殘破,全靠劉繼隆賄賂劍南、山南等處官員,將那些旁人視若累贅的百姓遷入隴右后,才得以將隴右發展起來。
如今隴右人口百萬之眾,遠超開元鼎盛時,皆是劉繼隆遷徙百姓實邊的功勞。
在王式的軍令下,漢軍沒有著急進攻,而是不緊不慢的向湞陽進攻,同時向湖南征募大量獨身的男子作為民夫。
三日后,八萬漢軍與十六萬民夫兵臨湞陽城下,夯土包磚的湞陽并不大,高駢繼續采取遷徙百姓南下,同時軍隊駐守湞陽的策略來拖延時間。
與此同時,李陽春、王建、曹茂等部紛紛開始朝著最開始制定的路線對各州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