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朝廷有五十六萬大軍,地方上又有三十萬州屯民兵,而天下百姓雖尚未登籍造冊完成,
但也不會超過四千方之數。”
“如此多的兵馬,確實需要裁汰裁汰了—
州屯民兵主要是緝捕賊盜,軍餉並不高,其中最高的州兵也不過每年十二貫,屯兵與民兵更是只有五六貫。
此前保持他們的編制,主要還是因為北方雖然安定,可天下並不太平。
地方上的盜寇和水賊並不少,所以需要他們保護縣鄉及官道安全通暢。
如今南邊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只剩下入冬后討平嶺西各處與南蠻眉來眼去的群蠻。
以南邊二十余萬漢軍和數百門火炮,討平這些還在修建木寨,躲在山溪中的群蠻,並不算什么難事。
所以等劉繼隆返回洛陽,群臣勸進后不久,差不多就可以著手裁汰老弱,削減兵力了。
『如此多的兵馬,確實應該裁汰,這其中可以將州屯民兵的軍餉下調,再裁汰各地不愿意遠駐的兵卒,將兵馬削減至五十萬內則最好。”
沉默寡言的韓正可突然開口,張口便是要將兵馬削減至五十萬以下。
這話也只有出身隴右的他,還有李商隱等寥寥數人敢這么說。
若是換做旁人,恐怕消息傳出去后,隴右那群將領早就炸鍋了。
削減最少六萬兵馬,所能騰出的錢糧在一百五十萬貫左右,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若是以工部的情況來看,至少能將黃河河道大致修一遍,避免黃河決堤的事情在近年發生。
以漢軍如今的軍費,幾乎占據了朝廷七成左右的賦稅,如果能裁汰六萬兵馬,再削減州屯民兵的俸祿,基本上能降低到六成左右。
不過即便如此,這數量還是太多了,因此在旁人看來很激進的韓正可建議,於李商隱眼底並不算什么。
在他看來,如今的天下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軍隊。
開元鼎盛時,天下在冊五千余萬口,賦稅兩千余萬貫,對外有吐蕃、契丹、回鵑等強敵,天寶年間更是多出了大食與南詔等敵人,故此保持五十七萬募兵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放在如今,真正能被稱為敵人的只有南邊的大禮,北邊的李克用、李思恭及韃靶諸部,還有奚人和契丹人罷了。
在陰山、燕山一線布置十萬兵馬就足夠防備北邊的敵人,南邊也只需要布置十萬兵馬就足夠。
剩下的西域、河西等西境布置六七萬兵馬就夠了,洛陽與長安常備些兵馬,總共也不過三十余萬募兵。
地方上的問題,完全可以交給州屯民兵這種耗費不大,戰力不高也不低的兵馬。
若是如此,那能省下最少五百萬貫的軍餉,天下可建樹的其它方面將得到更多支持。
思緒間,李商隱對眾人開口道:“天下剛剛太平,需要建樹的地方還有很多。”
“人力有窮時,故此需要集思廣益。”
“傳令天下各處衙門,盡可奏表天聽,將各地憂慮之情況盡數奏表,等待朝廷處置。”
“是!”眾人聽到李商隱這么說,便知道接下來的南衙恐怕有得忙了。
要知道漢軍之下的吏員是可以累功擢升為官員的,因此他們也可以奏表各道州衙門。
如今李商隱準許他們奏表天聽,那就代表接下來將會有十余萬份奏表送到洛陽。
這些奏表的內容如何,都需要南衙的官吏歸結匯總,輕則擱置,重則速辦。
如此做法,主旨是為了解決地方上遺留的許多問題,畢竟自安史之亂來,大唐基本就沒有怎么好好治理過地方。
地方的作用,除了維穩,其次就是為朝廷輸血在這種缺乏治理的背景下,連關中河渠都能荒廢七八,更別提遠離京畿的各道州縣了。
在李商隱的示意下,南衙開始徹徹底底的忙碌了起來,無數快馬疾馳各道州縣,原本鮮少有人行走的官道,很快便恢復了往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