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兩側數千官吏正在隨著劉繼隆經過而整齊劃一的躬身行禮,每個人都身穿冕服,朝著劉繼隆朝拜。
穿過漫長的大內,擺在面前的則是高大的乾元門。
北衙六軍中的羽林、龍武四軍在此留步,以神武軍為主的神武天騎開始護衛鑾駕進入乾元門。
穿過乾元門的甬道,展露出現的擠滿百官的廣場,還有遠處經過數年重建的乾元殿。
劉繼隆坐在玉輅內,可見殿基拔地如截云,五丈高臺壘砌玄玉(漢白玉),面闊四十而開間十五,殿高十二而金瓦重檐。
對于數年沒有返回大內的劉繼隆來說,此時的乾元殿,倒是有了幾分武周時期明樓的風采。
玉輅緩緩停下,劉繼隆持著玉圭走下馬車,擺在他眼前的是漫長的龍首御道。
他持著玉圭,在上萬人注視下走上御道,一步一臺階。
此時此刻,他腦中記憶仿佛開始倒轉,從他參加歸義軍再到自立門戶爭雄河隴,從討滅論恐熱再到與大唐決裂,東出爭鼎。
回過神來,他已經走上了高臺,太常卿杜荀鶴見狀,隨即令樂師們奏《永和》之樂,太史令李山甫持渾天儀車駕前,示“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乾元殿前設昊天上帝、五方帝神座,劉繼隆見狀從李商隱手中接過祝文,面朝北方跪讀祝文: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命有歸,降鑒下土;唐室陵遲,運數既終,烝民無主……而眾庶惶惶,天序不可久曠;欽若昊天,敢不祗承!”
“遂于洛陽乾元殿,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漢,建元洪武。”
祝文結束,劉繼隆面朝北方不動,而曾經身為大唐皇帝的李佾則是穿著冕服,親自帶著玉璽來到劉繼隆面前呈出。
劉繼隆目光看向李佾,只見李佾看著玉璽,表情復雜,最后硬生生擠出笑容道:“請陛下受之……”
見他呈出玉璽,劉繼隆這才看清楚了這自秦朝傳至如今的傳國玉璽。
它與史書中描寫的一模一樣,盡管只是三寸大小,卻似乎有千鈞沉重。
劉繼隆躬身行禮,拜過三次后,才抬手從李佾手中接過了這傳國玉璽,將玉圭遞給了李佾。
李商隱親眼看著唐漢交替的景象,在劉繼隆徹底接過傳國玉璽后,只覺得過往經歷猶在眼前。
昔年旁人都不看到的河西布衣,如今終究是功成名就,自己也跟隨他開創了獨屬眾人的新基業。
隨著他回過神來,高進達已經從劉繼隆手中接過了傳國玉璽,而劉繼隆則是帶著高進達往臺前走去。
李商隱連忙跟上,與高進達一左一右站在劉繼隆身后。
當劉繼隆走到龍首御道面前,乾元殿前廣場上的上萬人官員及將士紛紛朝他躬身行禮,在他俯瞰下三呼萬歲。
“萬歲!萬歲!萬歲……”
萬歲之聲不斷回蕩,高進達見狀忍不住對劉繼隆說道:“陛下之愿,今日終了。”
李商隱聞言也看向了劉繼隆,他們不知道劉繼隆是什么想法,但他們能感受到劉繼隆此刻的心情。
面對群臣與他們的注視,劉繼隆并未回話,只是緩緩抬頭看向天穹。
陰云涌動,陽光穿透云層灑在遠方,似乎昭示著新朝如春,生機勃勃。
“大業雖成,然太平之世,猶需捍衛。”
劉繼隆緩緩收回目光,在山呼萬歲中緩緩轉身看向二人。
“舊戰雖弭,新征肇始,你我之流,豈可懈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