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一家一戶不行,舉全村之力,也能供養幾個有天資的學子。
這點幾人都能想到,更別提身為江南西道布政司布政使的錢镠了。
錢镠看向幾人微微頷首:“此事不得馬虎,且以某對至尊近來詔書所了解,至尊恐怕還在謀劃更重大的事情。”
“汝等在衙門中當差都各自小心些,莫要讓人抓到把柄。”
“是!”車內其余人紛紛點頭,而錢镠也緩緩閉上了眼睛。
在他們交談的同時,整個天下都在隨著朝廷不斷發布政令而動蕩。
庸碌的世家豪強子弟固然很多,可才情出眾的世家豪強子弟卻也不少。
他們都能預感到朝廷設官學之事開始,接下來還將有令天下更為動蕩的事情。
事實證明,他們沒有想錯,因為隨著朝廷設置官學的事情昭告天下,遠在洛陽的劉繼隆也在此時召見了群臣。
“朕決意恢復六科,將秀才科改為明工科,另將進士等科修改。”
洛陽貞觀殿內,劉繼隆將李商隱、劉瞻、蕭溝等三相,以及韓正可、楊信等六部九寺都察院的官員召集于此。
近二十名官員坐在殿內,聽著劉繼隆的話,不免面面相覷,都不知道這明工科的內容。
“臣同平章事李商隱愚鈍,敢請圣訓,明工科與諸科有何不同?”
李商隱開口詢問,這令群臣稍稍安心,而劉繼隆也解釋道:“諸如造船、鑄炮、制火藥等各類官員,若有開明技術,均可以此科入朝為官。”
劉繼隆話音落下,群臣便明白了這所謂的明工科是個什么存在。
如今大漢科舉雖然未曾舉辦,但主要延續唐制,大致分常舉和制舉兩種。
常舉主要有進士、秀才、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其中以秀才、進士兩科最重要。
秀才科為隋唐科舉最高難度科目,要求通曉方略策五道,全通為上上等。
由于考試極難,經常也難以錄取一人,以至于報考人數越來越少。
整個唐朝,一共也就二十九名秀才,故此最終在唐高宗時期廢止。
秀才科后,便是難度第二難的進士科。
進士科考試內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帖經,二是雜文,三是策問。
策問通常為時務策五道,考察對朝廷政策的了解和時政事務的對策。
秀才科與進士科的地位,通常為六科最高,上限也最高。
在二科之下,則是以與普通科舉不同的明經科。
明經科有點類似于闖關,只有闖過第一關才能參加下一關考試。
第一關是帖經,第二關是試義,第三關策論。
唯有三關通過,經吏部考核后方能授官職。
雖然看上去很難,但卻因為考試相對寬松,錄取率較高而仕途上限較低,遠不如秀才科和進士科。
在這三科之下,又有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
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識,選拔司法人才;明字科主要考察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明算科主要考察數學和天文學知識。
這三科被視為“雜色入流”,多任司天臺、大理寺和刑部、禮部等技術類官職。
劉繼隆新設的明工科,便是類似后三科的“雜色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