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吏部尚書鄭畋愚鈍,不知這明工科該如何科舉,敢請圣訓。”
從河南返回洛陽不久的鄭畋,如今擔任朝廷吏部尚書,而官員選拔需要吏部負責,他自然要詢問清楚。
畢竟明工科既然主要以各類工匠技術為主,又該如何制定科考試卷?
他的問題令群臣紛紛頷首,而劉繼隆則是解釋道:
“諸如木匠、石匠、水工、鐵匠、船匠、醫匠各有技藝,但技藝大同小異,可令名匠出卷選拔為官。”
“日后諸多大學中,將專設工學,學子可學算術、化學、物理等科研造新物,利民者授官,無用者可鼓勵。”
相比較其余五科,這明工科的情況令人捉摸不透,甚至有些像是鬧著玩的,但這卻是劉繼隆最需要增設的科舉。
如今大漢已經掌握火炮,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提高冶鐵技藝,將火繩槍、燧發槍等物制作出來。
等到組建水師前往東邊的美洲,繼而獲得諸多作物和橡膠后,便可以試圖研究蒸汽機了。
設置明工科,開設工學,這些都是他在為日后漢家進入工業打基礎。
“這……”
面對劉繼隆所說的工科,貞觀殿內群臣除了關西的學子,如鄭畋、王式及劉瞻、蕭溝等人紛紛面露遲疑。
只是他們在看到李商隱等人沉默不語后,紛紛選擇緘口不做聲。
見他們如此,劉繼隆也繼續對他們說道:“其余五科,朕欲減少經義、帖經內容,在雜文中增加律法、經濟、工學、文史等常識類問題。”
設置明工科是開始,讓那些試圖參加進士科且眼高于頂人也了解這些繁雜的科目則是輔助。
不勞動的人自然不知道勞動有多累,所以劉繼隆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先從接觸開始。
典籍經義不能舍棄,但劉繼隆可以自己制定卷子,將糟粕取出,留下精華。
在他這般想著的時候,鄭畋突然朝著劉繼隆作揖行禮道:“陛下,新朝開年近半,如今又大改科舉,不知何時開辦科舉?”
“陛下,新朝官吏充足,臣以為如今暫時無需開辦科舉。”
李商隱眼見鄭畋開口,主動站出來為劉繼隆分擔。
劉繼隆見狀,眼底閃過絲欣慰。
科舉這個問題,他早與劉繼隆討論過了。
新朝的科舉,肯定不能還是以世家豪強為主,而是要將平民扶持起來。
關西的平民學風不用多說,但經義典籍和策論卻不是他們的長處,且天下需要足夠多的教習,所以關西學子的作用除了維持朝廷的流官流吏體系外,還得撐起官學制度。
如果真的開始科舉,劉繼隆只能將科舉試卷改得面目全非,肯定會引起關東及江南學子的不滿。
正因如此,劉繼隆才會選擇在天下開辦官學,并準備向天下人告示日后科舉內容,以官學授課內容為準。
這么做,就是讓關東和江南學子做好準備,提前了解并加入官學教育體系。
新的官學中增加了許多教習,學習內容也在步入大學后開始增加。
在劉繼隆與李商隱的商量中,新朝科舉最少都得在五年乃至十年后才開辦,如此才能讓平民與世家豪強子弟同臺競技。
想到此處,劉繼隆開口道:“李相所言甚是。”
“鄭尚書應該知曉,關西官學所授學業科目,若是眼下更改科舉主考內容,再繼而進行科舉,未免會讓天下學子說朝廷不公道。”
“朕決意,先將科舉內容更改之事昭告天下,令天下士子知曉并學習后,方能令天下士子信服。”
他沒給鄭畋繼續開口的機會,而是直接看向了身為國子監祭酒的李袞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