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及有司可曾將官學之事商定?”
面對詢問,李袞師作揖道:“臣與諸司尚書商議,學科既然為五科,小學便設十五名教習,鄉學設五名輪流交替教學便可。”
“只是話雖如此,全國有鄉一萬余四百五十七,有縣一千六百二十二。”
“如此多鄉縣,所需教習十萬九百余人,而今國子監下有教習二萬六千八百余,尚缺七萬有余。”
“若征募如此多教習,每歲度支恐不下二百萬貫……”
李袞師等人有些猶豫,但劉繼隆卻開口道:“官學之事,不得馬虎,二百萬貫雖多,朝廷依舊能調撥出來。”
“更何況天下愚笨者甚眾,哪怕學子有鄉學之心,然其鄉野愚家恐不準許。”
二百萬度支雖然很多,可當初劉繼隆在關西時,為了緊急培養出一批官吏,可是直接供應書本和紙筆硯墨。
如今只是供應書本和教習,而罷黜紙筆硯墨,結果就是剩下了上百萬的度支。
不過朝廷停罷紙筆硯墨和學子口糧后,關西諸多官學的入學率也大大降低。
曾經一年入學五六萬,而今卻只有不過兩萬余人。
正因如此,關西諸多官學都出現了教習冗員的事情,起碼能從原本兩萬六千多人里分出五千多人來關東授學。
以關西近千萬人口治下官學規模來看,李袞師口中的十萬人肯定是超標的。
在劉繼隆看來,八萬多教習就已經差不多了,且是囊括了從入學到畢業所需的所有教習。
對此劉繼隆倒也不覺得龐大,只因為如今的關西,在未來三年時間里,大約每年都會畢業五萬多學子。
三年過后,這種情況就會結束,因為劉繼隆就是在兩年前宣布停罷學子口糧和紙筆硯墨的,入學學子數量也是那個時候大大降低的。
自己只需要先把這三年時間的學子安排好,讓他們去充當衙吏、鄉正、巡檢、軍吏,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就足夠。
眼下的南方雖然已經在朝廷掌控中,但地方衙門中大部分還是當地豪強和舊唐遺留的官吏。
等這三年時間過去,這些官吏也該隨著時代浪潮拍打而退出衙門,讓新生力量掌握權柄了。
“五軍都督府裁軍施行的如何了?”
劉繼隆主動開口詢問,作為五軍都督府代表前來的尚鐸羅對劉繼隆作揖道:
“臣中軍都督府左大都督尚鐸羅回稟陛下,眼下除嶺南道外,諸軍皆已按照朝廷編額裁汰完畢。”
“嶺南道本該置兵四萬五千,而今雖幾次裁汰兵卒,但仍有六萬六千余戰兵,且如此多戰兵已經適應嶺南情況。”
“此外,嶺南道另有屯兵八萬二千,均按陛下所定的屯田折沖府制度,在嶺西、嶺東、安南置六十一個屯田折沖府。”
“然屯田折沖府授田不足,尚需開墾數年才能滿足,都督李陽春奏表朝廷,望朝廷蠲免嶺南五年屯糧。”
尚鐸羅話音落下,群臣紛紛沉默下來,而劉繼隆則是在思索。
他所制定的屯田折沖府是加強版的衛所制,這種制度在幾個月前經過他修改后,如今的情況是每個屯田折沖府額定一千三百五十戶,每戶出一人做屯兵。
普通屯兵每年領錢八貫,發屯田五十畝,享受十稅一的待遇。
每府選四百人為戰兵,負責折沖府境內防區的緝捕盜寇和防備工作,每年領錢八貫,額外發糧六石,同樣發屯田五十畝,享受十稅一待遇。
此外,折沖府內設武學一所,供屯兵子弟免費讀書,紙筆自出,可參與科舉。
在天下初定的情況下,屯田折沖府還是很吃香的。
畢竟強大的勢力都被正軍解決了,他們只需要負責對付對付小股盜寇和協助正兵防御作戰就行。
正因如此,嶺南道募屯兵的工作并不難,尤其是在大批北方移民遷入的情況下,募兵更是十分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