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凰十七年,九月。】
【經過一個月的商討后。】
【關于道教的相關事宜。】
【已經有了個大概綱要。】
【“接下來。”】
【“就是得拜托你。”】
【“對道教內部進行改革了。”】
【陳懷信看向了道觀主。】
【道觀主自然點了點頭。】
【他不在意改革后的道教,是否能夠獲得更大的權勢,只要那百姓能夠生活得幸福,那道教就算是消失,他也覺得無所謂!】
【“但是。”】
【“若是百姓的生活。”】
【“比之前還要艱難。”】
【“那……”】
【“貧道會用自己的方法,為百姓討回一個公道!”】
【道觀主看著陳懷信,警告著的說道。】
【他當然知道。】
【有些人在一無所有時,會愿意為了百姓付出一切,但若是在掌握權勢后,很可能就會變一個人,處處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
【他不知道,陳懷信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子。】
【他只希望,這個帶領百姓,從權貴豪紳手中,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的陳懷信,能夠不忘初心!】
【而陳懷信在聽了他的話后,很是認真的回答道。】
【“若是真的發生了那種事情。”】
【“我的頭顱。”】
【“任何人都能夠來取走!”】
……
【元凰十七年,十月。】
【陳懷信忙著處理成立新國家之事。】
【道觀主則是在負責著道教的改革。】
【對他來說。】
【無論是道教。】
【還是別的宗教。】
【都應該是為了讓百姓,能夠有一個心靈的寄托之地,亦或者說,應該要盡自己的努力,讓百姓能夠從中受益,能夠過得稍微好一點。】
【至于那宗教。】
【會變成什么樣。】
【“那根本沒有必要糾結!”】
【這是道觀主心中的想法。】
【他當然是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些特立獨行,甚至可以稱之為叛道離經!】
【畢竟歷任的道教領頭人,應該是將道教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上才對的!】
【“至于百姓。”】
【“那雖然是吾等的根基。”】
【“可若是不能轉化為信徒,若是不能讓香火旺盛。”】
【“那也沒必要投入太多心血,維持表面功夫即可!”】
【這是許多道士心中的想法。】
【所以。】
【當道觀主在內部,開始改革的時候。】
【那引來的反對聲,簡直是山呼海嘯!】
【“貧道所信奉的是三清!不是什么新國家!”】
【“而且還要取消與律法相抵觸的清規?”】
【“難道不應該是律法配合我們?難道不應該是律法適應我們?”】
【“貧道等人為了這即將成立的新國家,可謂是拋頭顱灑熱血!”】
【“只是稍微改變一點律法,這難道過分嗎?!”】
【“……”】
【道教的道士們,紛紛反對道觀主的改革。】
【當然。】
【這其中。】
【也有默不作聲接受的。】
【而這些人大多都是巨鹿縣道教的一員,他們愿意與道觀主躲避在偏僻城鎮,對于那名利欲望,自然沒有那么強烈。】
【所以在聽到這改革后,覺得也無所謂,便沒有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