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學之后,大體有三個結果。”
“一是相信理學,踐行所謂‘天理’。為了讓世界更符合理學的‘天理’,這些人會頑固地要求世間一切按照‘天理’運轉。凡是不符合的,都會遭到排斥,被他們斥為‘異端’,恨不得完全消滅。”
“二是不相信理學,卻仍打著理學的幌子行事,欺騙自己的同時,欺騙整個世界。這些假道學比道學先生更可恨,他們說過的話,一個字都不能信。”
“三是不相信理學、甚至還駁斥理學。這些人有的甚至能走出理學的窠臼、創造出自己的學問。像是王陽明、劉宗周,都是這樣的賢人!”
“你若學儒的話,學習心學即可。萬萬不可學理學,壞了自身根基。”
或許是心里對理學不認可,或許是受到魏忠賢的影響,凌岳真人對東林黨和理學極為不屑。反而對王陽明、劉宗周的心學,更為推崇一些。
雖然沒有對凌岳真人的說法完全接受,韓勝卻不由想到了馮從吾向自己傳授理學的法門時,時常提起的“異端”:
“少墟先生在傳授心學的法門時,態度還算平靜。但是在傳授理學時,卻動輒口稱‘異端’。”
“單從這點來看,少墟先生在理學上有些過于偏執了——”
“難怪凌岳真人,說他有些可惜!”
以馮從吾治學的態度、還有踐行的精神來看,他都是有能力成為大宗師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如今卻仍沒有成為大宗師,可見他有可能是受到了理學坑害。
也不知是不是發現了這個問題,馮從吾向韓勝傳授理學的法門后,又讓韓勝去尋找他的師弟劉宗周,學習心學“致良知”的法門。所思所想,和他傳授理學時大罵心學異端,頗有相異之處。
“致良知,這是王陽明從孟子的性善論中,參悟出的致知法門。”
“孟子的性善論并非人人認可,還有荀子的性惡論與之針鋒相對。王陽明則認為心是‘無善無惡’,同時又教導人‘知善知惡’,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能夠領悟這一點,王陽明不愧是儒門大賢,千古第一完人!”
道無善惡,無有是非。人從母體初生,尚是先天之人,后天的善惡是非,自然不存于心。所以無論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是不夠準確,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惡”,更為符合人心。
只是,如果只達到這一點的話,王陽明只能說是道家之人。他是儒門圣賢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在認識到人心“無善無惡”的同時,教導人“知善知惡”,知行合一,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謂良知有善無惡,則可;謂良知無善無惡,則不可。”
“單單知道人心善惡還不夠,還要弘揚人性中善的一面,去除惡的一面,最終達到至善——”
“王陽明以‘致良知’勸人向善,所以說他是儒門圣賢,而非道門真人!”
明白這一點后,韓勝對心學法門的好奇,頓時減弱許多。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更信奉道無善惡的理念,很難一心“致良知”,成為善人、賢人。
至于理學,在聽到凌岳真人的剖析、再回憶自己前世各種對理學的批判后,韓勝對理學法門,同樣不抱期待。
“儒門現在盛行的心理氣三大流派,按照前世所謂的唯物和唯心劃分的話,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氣學是樸素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