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昶君撥開泥土,擦拭后吃了一口。
獨屬于紅薯的清甜彌散。
左營鄉里正王老漢激動看著里長認可,也看著一旁的徐白海,周愈才和洛水老道。
“吾左營鄉,種地最是拿手。”
“很甜,能吃飽。”
聽聞烤著吃,煮著吃的洛水老道與周愈才夸贊,這個地地道道的莊稼老漢愈發激動,一輩子佝僂的腰都挺直不少。
魏昶君注視如今已擴散一鄉之地的紅薯地,微微點頭。
“可以開始在沂縣全面推廣種植了。”
“南洛鎮也可開始取一半地面,種植紅薯,另外一半,依舊維持土豆種植,保證土豆粉供應。”
“王老漢負責民部紅薯種植推廣總長。”
言及此處,魏昶君伸手輕拍王老漢肩膀。
“爾等責任重大,蒙陰果脯,職責在肩。”
王老漢興奮跪下,眼眶通紅。
“誓死不負里長托付!”
他眼眸深處,青年身影在淚水中略有模糊。
前半生都在縉紳欺壓的世道艱難活著,如今,魏里長已是知縣,卻能與他這樣的升斗小民一同蹲在田埂,更是將民生大計安排于自己。
讀書人說士為知己者死,無非如此!
王老漢攜紅薯種植經驗奔赴沂城,開始教導山民種植紅薯。
沂水縣丞徐白海同樣一路跟隨,親自下地培育種苗,帶領新來流民將紅薯苗一點點安置在山間。
寒風凜冽,糧種遍布,如今是崇禎三年,一月末尾。
落石村,昔日縉紳虞家跋扈之地,如今氣象一新。
磚石壘起,占地頗廣之地,便是民部新規劃棉花作坊。
魏昶君剛剛步入作坊,便聽到彈花弓聲響接連不斷響起。
工人以彈花槌敲擊弓弦,棉花逐漸松軟。
有工人用磨盤壓制彈好的棉花,隨后則是流入下一個環節。
直到后續,開始制作棉衣棉褲。
流水線模式的工廠,已經開始出現雛形。
魏昶君母親程氏負責此地,也在匯報。
“棉花原料大部分是在周邊地主家,或是莒州坊市購買。”
“如今材料并不多,前些時日流民愈多,也需要大量棉褲,棉襖,軍中還需要棉甲,百姓也需要棉鞋才能在這等寒冬下地。”
昔日唯唯諾諾的婦人,如今愈發干練,一一指出當今問題。
聽聞母親開口,魏昶君點頭。
“接下來,可以種植棉花了。”
弓弦聲響中,魏昶君踱步思索當今局勢。
棉花作坊需要棉花,火器營需要開礦,至于紅薯與土豆已經攤開,不必操心,南洛土豆粉也在莒州打開市場。
接下來,需解決主要問題。
“周愈才,安排民部張榜各地,蒙陰縣民在城外種植棉花,村鎮百姓在各地種糧,用以互補。”
周愈才點頭,縣衙流程商議完成,翌日。
鑼鼓聲響中,縣衙官吏紛紛抵達各商族及百姓代表身邊,商議帶領棉花種植,糧食種植互補流通事項。
蒙陰城內商人并無異議,思索片刻后,布莊管事,米鋪主家等代表紛紛點頭。
村鎮鄉老,里正等更是毫不猶豫答應下來。
破韃奴,除縉紳,如今魏昶君威望遍及蒙陰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