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來縣。
做為最早出現工業雛形之地,此地礦山,鐵匠作坊異常發達。
許多百姓沖著礦工書院和礦工醫館,紛紛加入匠籍。
但也有許多農戶處于觀望狀態。
畢竟流傳了數千年,手里有田地,才算衣食無憂。
這是能代代傳承下去,保子孫后代不被餓死最重要之物。
現在劉家村,很多劉氏宗族人都在族老帶領下看著新告示。
“鐵匠作坊,每招納一名族丁,不僅按月通過紅袍銀號發放工錢,甚至還會給予族中二十兩銀子用于修繕宗祠?”
族老年紀老邁,呼吸卻不由急促。
劉家村這些年窮慣了,宗祠雖未倒塌,但也搖搖欲墜,破敗不堪。
宗祠興盛與否,代表著劉家村劉氏家族是否興旺。
他們很看重,但實在是窮的拿不出錢財來修繕。
直到看到眼前告示。
不少宗族之人也驚嘆看著,攥緊拳頭。
“吾等愿往!”
“飯食從月錢中扣除之后,還有多的,反正如今農忙,何不前往試試?”
最終二十多名劉氏宗族青壯結伴造冊,開始加入新擴增鐵匠作坊。
當大量糧食和銀兩當真被送到宗祠,族老有些發抖,熱淚盈眶。
“好,好啊!”
有劉家村做為榜樣,一時間來縣先后有十余個大大小小宗族爭先恐后報名做工,竟有超過半數農戶轉為工人。
另一邊。
登州府少年趙麻子睡不著。
聽著竹木屋外風雪呼嘯,蓋著厚厚棉被,首次感覺不冷的趙麻子如同做夢,恍惚思索。
如今他已經加入莒州新擴增鐵匠作坊。
就在今日正午,還美美吃了一頓肉末骨湯和大饅頭,幾乎讓他連手指都嗦的干凈。
他已經不記得上次吃飽是什么時候了。
現在更是分配了竹屋大通鋪以供居住。
之前住進來的時候,他分明看到有一起從登州府前來的工人,因為帶著妻子兒子,分配了一間獨間竹屋。
雖算不得上好,房中也只有干稻草鋪地。
但至少環境比自己這里還要好。
翻來覆去,趙麻子愈發難以置信。
腦海中浮現出今日管事和那位軍爺說的話。
住宿在此,每個月只扣兩斤糧食,換句話說,便是一日工錢。
若是生病,作坊有免費大夫診治,最多花些藥費便是。
病死在此處,作坊還提供價值五兩銀子的棺木。
這般日子,他之前在登州做夢都不敢想。
以前只以為,若是那些地主老爺發發善心,讓自己這些佃戶能每日吃上一頓飽飯便是最好的日子。
可現在,此地不光可以管吃管住,還發工錢,包治病。
趙麻子愈發激動,似乎看到這般好差事,未來出現在大明每個角落。
“工人,嘿,咱也是工人了。”
這一刻,青州三府,工人數量徹底暴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