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魏昶君離開。
今日無雪,有清晨明霜,如今難得艷陽高照,但風依舊刺骨。
馬車搖晃,魏昶君平靜看著。
之前研究齒輪的中年人名叫茅元儀,也算是大明歷史上不錯的人才。
江南浙江人士,天啟三年,隨孫承宗從軍,贊化軍機。
因魏忠賢亂政被削籍。
崇禎二年,協助孫承宗守通州,崇禎三年督覺華島水師,受大將軍印。
之后按照原定歷史,此人遭遇誣陷,大明衰落,山河無望,縱酒而亡。
事實上,對比工業,此人武備一事天資卓越。
對于大明九邊重鎮山河要塞各類輿圖幾乎信手拈來。
更著書立說,寫出武備志,精研大明各類器械兵刃。
這樣的人才,即便是如今割據的魏昶君手下,也不算太多。
魏昶君伸手,掀開馬車簾布,看向窗外。
陽光落在這片荒蕪世道,他松了口氣,也愈發期待,喃喃開口。
“總算有希望了。”
目前魏昶君關注的工業區發展轟轟烈烈,但核心依舊是火車研發布局。
畢竟崇禎七年之后,大明徹底壓不住韃子和流寇。
從最初雙方侵襲的龐然朝堂,變成如今三足鼎立之亂勢。
很快韃子就會按照他們伐大樹之策,多次繞過大明京師,一路南下劫掠。
至于之后,濟南府之屠更震撼明末時代。
危機近在眼前。
有火車在,無論運送兵力馳援,戰術戰略布置,還是促進物資流轉,穩定繁華經濟基礎,都會徹底盤活局面。
他要的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抗,而是在這片亂世中尋找機會。
一個讓這片山河重回世界之巔的機會!
馬車上,魏昶君思索記錄著。
火車問題核心。
問題一,蒸汽鍋爐優化及量產,火器營劉方等人開始解決。
問題二,齒輪組設計,量產,魏昶瑯,茅元儀研究。
問題三,枕木鐵軌鋪設,鐵路網初步成型。
現在他收起筆,皺眉。
鐵路鋪設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只需要基石,枕木,鐵軌。
但實際上其中涉及的問題,甚至比前兩個加起來都多。
魏昶君折返青州府時,距離他下令民部開始鋪設軌道已經過去七日。
如今天氣反復無常,大雪再度飄落,民部黃公輔,監察部閻應元,啟蒙部保庵錄等人都在。
站在最前方的則是算籌部和一部分工匠。
眾人眉頭緊皺,凝視眼前。
這是他們多次嘗試之后發現的問題。
“里長,如今還在進行土質測試。”
黃公輔也在匯報,他愈發蒼老疲憊,但也期待。
“工匠發現之前鐵軌雖有基石和枕木,但土質松軟區域會有部分下沉。”
“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火車脫出軌道。”
“另外,莒州到蒙陰城外基本無山脈,但沂縣各地多山,屆時還需要勘測鐵軌鋪設角度,根據蒸汽鍋爐提供力道進行多次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