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計劃,10月7日開始便是新一輪的教育公債認購階段。
這原本只是財政部下屬金融司與教育署聯手籌措教育經費的一次嘗試,起初預算是五百萬刀,定期五年,年利率二厘。
由于中央銀行還在籌備階段,因此這次是由南華銀行代為發行,發行對象主要是南洋各地的中上階層。
但誰都沒有想到,借著這次審判白鷹士兵的東風,這一紙債券,會引發如此規模的全民響應。
“公債一出,百姓赴義”有人在報紙上寫下這八個字,當天就被無數人傳抄、張貼、甚至印在旗幟上舉到了街頭。
認購熱潮,自密支那起,迅速席卷曼德勒、仰光。然后是暹羅境內的曼谷,接著是馬來半島上的怡保、檳城、芙蓉、山打根,蔓延到柔佛海峽對面的獅城。
滿腔熱情四處蔓延。
就連還在鬼子控制下的古晉、棉蘭、泗水等地的華人都得知了這個消息,可惜隔著大海他們還無法參與。
街頭巷尾,不僅是富商大賈捧著支票、銀行存單來公債銷售點認購,就連市井小民、工人、農夫、商販們也紛紛前往銷售點排隊,十刀、幾十刀的小額購買。
張弛站在密支那南華銀行大樓二樓的窗口,看著樓下人潮,臉上也露出了一絲難得的動容。
樓下人群當中,有拄著竹杖的老店主,有帶著孩子的婦女,有上身赤膊的勞工,還有剛從軍營放假外出的士兵。
他們有的捧著皺巴巴的錢袋,有的甚至直接帶著幾塊銀元、幾張紙鈔,就為了認購一張或幾張面額十刀的教育公債。
原定的五百萬刀計劃根本擋不住大家的熱情,南華銀行不得不緊急加印公債,并用軍用運輸機迅速運往各地。
很快,新成立的南華銀行發布公告,新一輪‘國民教育公債’在短短三日內認購等值突破一千二百萬刀。
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幾位獅城當地的華人實業家在認購現場,在用金磅鈔票購買了大額公債后,當眾撕毀了自己拿到的債券紙質憑證。
面對周圍圍觀的群眾,他們高聲大喊:
“我們買教育公債,不是為了貪圖那一點利息,而是為了我們所有人的下一代能成為懂禮儀、知廉恥的人。是為了他們不做文盲,能夠抬頭做人!”
消息傳出后引發巨大轟動,甚至還被攝影記者拍下刊登。
解放后的獅城,剛剛復刊的《星洲日報》甚至用了整整一個頭版,刊登了大幅現場照片,最大字號的標題簡短而有力——《為民族,不求還本!》
張弛聞訊后,當即召開記者會,宣布所有債券資金,將專款專用,用于:
在南洋各地新建120所公立小學;擴建南華大學,設立物理、化學兩大實驗研究樓;撥款支持仰光和獅城當地企業家聯合發起的“工讀結合私立學校”計劃。
他在臺上神色沉穩,話語卻鏗鏘有力:
“教育,不是施舍,而是國家之本,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
“未來,上至八十歲的老叟,下至五六歲的孩童,人人都有權力接受教育。”
這一番話,翌日登上各大報紙,成為一時金句。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