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出什么異常來。”
“我中午吃這個炒雞蛋,也沒覺得腥。”張弛邊說邊用紙巾擦嘴,“是不是我們這小灶用的是特供蛋?難道部隊那邊分到的是次品?”
“還是說戰士們的嘴養叼了?還是其他什么問題?真是奇了怪了哈。”
張弛每天要負責的事情千頭萬緒,這是今天中午吃到盤炒雞蛋,這才想起隨口問問。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很快,一場關于雞蛋為什么發腥的大調查就展開了。
果然,到了下午,張廣松便敲響了張弛辦公室的門,帶著一疊厚厚的文件走了進來。
“查出來了。”他壓低聲音,“我讓人緊急做了統計,被反映雞蛋發腥的,多來自南華第五、第七、第十二養雞廠,大榮記養雞廠和泰和禽蛋公司。”
“你說的是出問題的是我們南華系統自己的養雞場?”張弛放下手中的文件,那是一份關于招商引資的計劃書,準備邀請滯留在春城、山城的民國資本家南下赴南洋投資。
他們有資本、有管理經驗,有的還像電視劇《大染坊》里的陳六子有那么一兩手不外傳的獨門技術,與其把他們留給白黨盤剝,張弛覺得不如讓他們來南洋開廠子。
“前面那幾個是南華系統下的國營養雞場,后兩個是民間的私營企業。”張廣松答。
說實話,他穿越前只是個大學生,山豬就沒吃過什么細糠,后來穿越成了遠征軍的潰兵,雖然系統傍身,沒挨過餓,但吃的也就那樣。
真說伙食有巨大進步,還是從最近張廣松給他張羅了特供小灶開始。
因此他的內心,始終是和安民軍的廣大官兵站在一起的。
這要求即便是最基礎的陸軍大灶,也要保證每個士兵早上有一個雞蛋,保證蛋白質供應,就是他強推的。
在后世,雞蛋隨處可見,但在這個時代的亞洲,雞蛋卻是個相當珍稀的東西的。
在民國時代,大規模養雞場還是一種很新鮮的東西,90%以上的雞蛋依舊來自農村家庭后院散養,每戶通常養5-20只雞,自給自足后剩余部分出售。
這些雞蛋以農村→蛋行→城市/出口的鏈條進行流通,是一般農民們重要的‘小金庫’,油鹽醬醋茶,或是急需的針頭線腦,都需要用雞蛋去換。
因此一般農民家庭是舍不得吃自家雞下的蛋的,而是要攢著賣給收雞蛋的人,或是去集市上自己賣掉。
在20年代后,外國洋行發現了在港口附近的農村廉價收購雞蛋,而后裝船出口回本國的巨大利潤。
光是約翰和記洋行,就每年在民國收購超1億枚雞蛋,但這依舊未能刺激出專業化的大規模養殖場和雞蛋生產企業。
至于在工商業更加落后的勃固,安民軍早期的新鮮雞蛋供應那更是完全靠白鷹供應和從鄉下收購。
為了保證軍隊和民眾的蛋白質攝入,張弛專門簽合同,從白鷹引入了可以年產雞蛋200枚以上的白來航雞種雞,替換掉年產蛋僅100枚左右的本土土雞。
這時候的白鷹品種下蛋雞雖然比不上張弛穿越前那些專門培育的蛋雞,卻也遠比當地土雞更高產。
而后他又派人訂購了大量的恒溫孵化器,在南華系統下,建立了白鷹標準的,機械化的大規模養殖場,并引進了疫苗和飼料技術。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