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遲,在大唐并不是默默無聞。相反,車遲大國師乘龍的故事,還在大唐各地流傳。
隨著一些從車遲歸來的宮廷侍衛的傳播,車遲之內的奇異景象,也在小范圍內傳播開來。
其中,大唐目前所謂的“神物”實則來自車遲,并不是一件鮮為人知的秘密。凡是接觸面達到一定程度的人,都差不多能夠知曉這一點,知曉那些冠以大唐之名的農作物,只是大唐朝廷的自我貼金罷了。
正是因為車遲在外界的種種名聲,讓方翰借著傳播自己的“大同社”理念,順利了許多。
如今,方翰的大同社,已經秘密發展了數百名貧寒學子!而且,這個數字還在迅速地增長著。
天下大同、人人平等……這樣的理念,確實適用于萬千農家子、貧寒人。
方翰就等著大同社再壯大一些,以及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便真正地從暗處浮出水面,公開發展。
……
“長安城外陳家村有神童,姓陳名茂生,一歲能言,二歲識文,三歲吟詩作對,故得唐皇賞識關注,而后逐漸泯然眾人矣!”
——萬年縣縣志。
隨著神童的名聲逐漸消逝,長安城外的萬年縣縣志上,也有了這樣的記載。
當初名噪一時,甚至名傳入長安皇宮的神童陳茂生,如今已泯然眾人,名聲不再顯赫。
甚至,前后有詩人來縣內探訪陳茂生,最終寫了一篇文章。
《神童·傷茂生》。
“萬年民陳茂生,世隸耕。仲永生一年,家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
唐皇見詩感慨,隨后也不再迷信關注所謂的“神童”。
這么一篇文章,感慨神童泯然眾人,一時間還流傳了開來,甚至也傳入了唐皇的耳中。
陳茂生之名,也逐漸不為人知。
那么,陳茂生究竟怎么了?
“師父,你去那車遲為何不帶我?”
陳茂生看著自己眼前的道人,言語之中有些怨氣。
他面前的道人,赫然便是昔日大唐道官,后來前往車遲“求道”,歸來后又惶然辭官的李淳風。
李淳風成為了陳茂生的師父。
這時,李淳風看向陳茂生,微微搖頭道:“茂生,你還未斷俗緣,況且為師收你為徒,也是為了在大唐留下一脈傳承。我去車遲若是帶了你一起,那這大唐之中的傳承,豈不就是斷了?”
李淳風道:“徒兒你還是乖乖待在這大唐之中吧,或者日后收了徒弟,再去車遲尋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