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無興村的村民們顯然不認可唐三藏的這番言論,他們紛紛露出不滿的神情,有人抱怨道:“我們也曾聽聞大乘佛法的威名,據說它能讓世間安寧。難道除了大乘佛法,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還有一位老者村民質疑道:“那車遲國既沒有大乘佛法,為何人們的精神世界卻如此富足呢?”
唐三藏搖了搖頭,緩緩說道:“這幾年,貧僧被安排體驗各行各業的生活,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了車遲國人民的生活。貧僧靠著修行佛法,險些就要證得佛陀之境,智慧自然非同一般。即便在其他領域,貧僧也自信能有所建樹。”
“在車遲國的這幾年,貧僧逐漸看清了其本質。車遲國所推行的理念,可稱之為大同,也可稱之為社會,更可稱之為文明。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個體帶動群體,群體又反饋個體,共同實現升華。”唐三藏寥寥數語,便道出了車遲國的特征本質。
“社會”二字,便是車遲國的基石。
“哼!”無興村的一位村民冷哼一聲,說道:“照你這么說,我們還不如去投奔車遲國算了,還聽你說什么‘大乘佛法’!”
聽到村民如此評價“大乘佛法”,唐三藏連忙說道:“并非如此,大乘佛法同樣有其可取之處。”
說著,唐三藏便將大乘佛法的妙處一一闡述出來。他的話語中,既有對車遲國的贊美,也有對大乘佛法的客觀評價。
這時,一位村民突然問道:“那么,你究竟是一位修行佛法的僧人,還是車遲國之人?”這一句話,直接讓唐三藏愣在了原地。
他陷入了沉思,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大唐取經僧人。此次西行,就是為了取回真經,普度眾生。可沒想到,在車遲國生活了幾年后,自己竟有些迷失了方向。
這一問,讓唐三藏忍不住雙手合十,念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貧僧陷入迷障了。”
經過一番自省,唐三藏再次抬起頭來,卻發現所謂的無興村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剛剛還圍在身邊的村民們也都不見了。
“嗯?”唐三藏一臉疑惑,連忙詢問自己的徒弟。
孫悟空笑著說道:“師父,這無興村本就不存在。剛剛那些村民,都是靈山上的菩薩羅漢所化。此番,就是為了考驗我們的心性!”
唐三藏聞言,頓時恍然大悟。他雙手合十,念了一聲佛號,心中涌起一絲愧疚。但經過這次考驗,他不再感到迷茫。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天空中,祥云繚繞,佛光普照。一眾菩薩羅漢端坐在祥云之上,低頭俯瞰著下方的唐三藏師徒。
為首的菩薩說道:“此次我等施展神通,以無興村考驗唐僧,讓他擺脫了車遲國的影響。唐僧在車遲國歷經五年磨難,佛心蒙塵。這無興村之難,也算是對他的一次磨礪。”
“接下來,唐三藏師徒還需再經兩難,方能功德圓滿。”
而在另一處神秘之地——元始天尊的彌羅宮中,林楠悠悠轉醒。此時,元始天尊的講道早已結束。
林楠此次聽道收獲頗豐,但所領悟的內容還只是初步消化。毫無疑問,一次講道的內容,并非林楠當場就能完全理解的。不過,這些收獲都將化作他的底蘊,在日后的歲月里,助力他一步步提升修為。
就在林楠轉醒的瞬間,他身上散發顯化而出的內景地發生了奇妙的變化。諸多異象中,頂上三清之氣里的那一道本屬的始氣,已然開始萌芽轉換。
此次聽道,林楠雖還未徹底領悟“玉清之境”,未能將自身氣息完全轉為玉清之氣,但前路已然不再迷茫。再加上他自身所存的上清氣、太清氣,這最后的一道玉清氣,已不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p>